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回复: 1

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1

主题

7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发表于 2022-12-4 18: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山海经》:《山海经》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称“十三篇”。今本《山海经),包括《山经》五篇、《海经》(海内、海外)八篇《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共十八篇,多出的后五篇疑为刘韶校书后所增补。各篇不成于一手,也不成于一时,大概记录成篇于秦之前,秦汉间又有补录。该书所述离奇驳杂,内容涉及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实可视为四方之志、博物之志。因其中包含大量远古时期的原始传闻和记录,所以又是一部“语怪”之“志”。
2、《尚书》:《尚书》原称“书”,西汉时因其已成“上古之书”而始称“尚书”。因其文章经过统一的汇总和编选,因而成为中国迄今所见第一部散文总集。《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虞书》《夏书》应为后人据传说或祀典追记,《商书》《周书》则保存了部分商代、 周代的史官记录。因此,《尚书》大致可视为殷周文献的纂集和汇编。《尚书》文章直接呈现了殷周之际特别是西周时期的观念思想和政治意识,语言多古奥难懂。
3、《诗经》:《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周初年,终于春秋中叶。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定为“五经”之一,后始正式称为“诗经”。《诗经》分《风》《雅 》《颂》三个部分。所收诗歌绝大部分属于黄河流域北方中原地区。其艺术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诗经》经历了采诗、献诗、结集和传授等过程,其文学内质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和中国文学许多特征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4、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解释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采取的是直接叙事和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比”和“兴”往往联系在一起,“比兴”实际上涉及的是情与景、心写物的关系。托物取喻、借物发端,借助对外部景物的描写抒怀达意,是《诗经》大量抒情言志诗艺术表现手法的突出特点。如《周南•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的“比”俯仰皆是;‘兴”有的积淀了约定俗成的文化意味,有的“兴”与“所咏之词”之间构成某种比喻。“赋比兴”作为《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集中概括,对后世文学及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5、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观念之一,亦称“赋诗言志”。它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便是针对《诗经》而言。《诗经》中表现情志心理之诗占有极大比重。不同于一般作品自由书写主观心理,《诗经》大多抒发的是日常现实情怀,有的交织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为平实自然的写实风尚。如《魏风•陟岵》中征人登高望远、思念亲人的感情书写。“言志”可视为《诗经》或诗歌的重要功能,“诗言志”概念经历了从《诗经》到后代诗歌抒情言志的拓展。
6、《左传》:《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域》或《春秋左传》,亦称《左氏春秋》。成书于战国前期相传作者为在兵明。已不可考。是一部与《春秋》相关、解释《春秋》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部长于叙事的散文著作, 与《公羊传》和《穀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为“十三经”之一经。《左传》是一部以鲁国国君在位年次为叙事线索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所记之事有些与《春秋》相值,但有些与《春秋》毫不相干。《左传》叙事艺术十分独特,文学叙事结构多样,篇章辞令之美能显其语言风格。《左传》对后代史传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7、《国语》:《国语》是今见传世文献中第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分国记事,杂记西周中期至战国初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及言论,凡二十一卷。多重点记述个别事件或个人活动,各列国之事详略轻重亦不平衡,似为部分列国史料或讲史记录的汇编。《国语》的作者有左丘明之说,但该书诸《语》体例、风格、文字水平等均有差异,似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左丘明应该属于汇集者。《国语》中有些内容也为《左传》所有,可能为《左传》重要素材之一。
8、《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又名《晏子》,是一部专记晏子言论行事的故事汇编,今见传世本共八篇。其作者,宋之前均题“晏婴”,唐宋之后有人开始怀疑为后人假托。与《孟子》等诸子体不同,《晏子春秋》中的文章虽全部围绕晏子展开,但多为后人据晏子事迹演绎而成,且为叙事体,其记述体式与《国语》接近;与《史记》等纪传体也不同,《晏子春秋》并非完整传记,而是晏子个别事迹、单篇故事,其篇章结构与《战国策》相仿。因此,《晏子春秋)实为仿“语体”的故事汇编。《晏子春秋》重在记言,据晏子事迹模拟说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重,且说辞往往长篇大论、平板说理,书面语色彩较浓。各篇风格、文采不尽相同,有些片段较多刻画描写,写出了晏子的睿智、机警和谐趣。
9、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先秦时代诸子表述思想的特有形式,是偏于记言、议论和说理的文章。“诸子”是对诸位学者的尊称,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各学派记录师说、记述对话、讨论问题等所形成的著作便是诸子散文。诸子著作的繁荣是春秋战国散文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但表达了思想、哲学的空前活跃、创造性和新的高度,在语言表达、寓意说理、形象呈现方面也日益精湛,体式多样,影响深远。诸子散文的代表有《老子》《孙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等。
10、《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因《老子》分上下卷,上卷以讲“道”开始,下卷以讲“德"开端,故又称《道德经》,最初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聃)所作。《老子》一书书成后曾经后人不断增益,今本《老子》八十一章,五干馀言,当是战国时人修订之本,其原始本很可能成书于春秋后期。《老子》是一部智慧之书,各章多为箴言体,它提出并阐释了“道”的概念,语言凝练规整,极富哲思,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11、《战国策》:《战国策》是部关于战国时代以策士说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故事汇编,该书不成于一人一时,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是一部国别体史著。 今见《战国策》依次为西周 、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策,凡三十三卷。其中文章既有史料价值,更有一定非文学价值。《战国策》在人物形象、说辞艺术及夸饰描写等方面特点突用,对后世论说、辞赋、史传文学均有重要影响。
1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专门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为孔门弟子所纂辑,以记录孔子日常言谈行事为主要内容。最后结集于战国前期。其编排体例为言论行事片段的汇录,凡二十篇,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篇中又分若干章节,不相连属,篇章之间内容安排比较散乱,尚未经过有机组编和构思。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论语》以记言为主,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其文学性集中表现在其记述性和人物描摹方面以及人物语言的独特性上。
13、《庄子》:《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说理散文集。今见《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为晋郭象选注本。一般认为内篇 为庄周自著,外、杂篇为庄派后学对庄周思想的阐发,文章写成于战国中期和后期。全书基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有大致统一的写作风格。《庄子》一书集中表述了庄周及庄子系派的哲学思想(“道”“齐物”“无为”等),与老子思想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形成了自己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庄子》多用寓意,语言行云流水、风格浪漫怪异、想象奇幻,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4、楚辞:  楚辞特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后期,南方楚地涌现出的一批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诗歌作品,汉代人始称之为“楚辞”,其产生与屈原的特有经历密切相关。主要代表作家为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虽产生于《诗经》之后,但因其独特的地域色彩,诗歌形式、风格及渊源而与《诗经》分属于两个系统,他们作为中国诗歌史上偏于写实和偏于想象两大传统的源头,“风骚”并称,共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楚辞相关联,赋体也得以孕育形成。此外,“楚辞”这一概念还可以指刘向编订的《楚辞》诗集。
15、《九章》:《九章》是一组诗的总称,其中包括九篇作品,是楚辞的重要作品。《九章》的名称及篇目并非固有,乃后人将九章并不作于一时地却都归于屈原名下的单篇作品辑在一起,定名“九章”。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除《怀沙》为“绝命辞”外,它们大多为作者直抒胸臆之作,是了解屈原生平、思想的重要文本。
16、《九辩》:《九辩》是宋玉所作唯.一一篇被确认的传世楚辞作品。“九辩”本是固有乐歌篇名,多与“九歌”并提。《九辩》借古乐旧题,也借该题所标示的反复歌咏的篇章形式,内容则完全是抒情主人公自抒情怀。是与屈原《九章》体制大体相同的骚体辞,而篇幅又近于《离骚》,是楚辞中又一规模巨大的抒情制作。“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是《九辩》的中心主旨。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其中最动人的是对秋景的描写。
17、《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由秦相吕不韦及其门客集体编纂而成。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吕氏春秋》体系完整,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观点,有着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80前)。全书内容驳杂,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18、《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其放逐时期所作,同时也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体又称“骚体”即缘于此。《离骚》通过诗中“吾”“余”的尽情倾吐,塑造了一位充满神性色彩又与作者精神气质息息相通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全诗多用隐喻和象征,充满形象描绘,使现实人生和内心世界得以艺术展现。《离骚》通过升天入地跨越古今的离奇想象,创造出近乎神话的奇幻世界,从而形成鲜明独特的浪漫风格。
19、《九歌》:《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组祀神乐歌的总称,共十一篇,具体篇目为《东皇太一》《东君》
《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其中如《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等,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为组歌套曲。《九歌》是一组可以分配角色表演的代言体诗歌,它以大胆不羁的想象,跨越人神之界,构思出人与神的感情纠葛及神灵们的喜怒哀乐。此外,《九歌》文辞优美,写景抒情细致入微。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0、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的合称。三者都是“十三经”之一经,均为编年体史书。《春秋》由于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故有多家注解《春秋》,“春秋三传”便是注解《春秋》的书。《春秋左氏传》又名《左传》、《左氏春秋》,相传作者为左丘明,已不可考。《春秋公羊传》作者为齐人公羊高,《春秋穀梁传》作者为鲁人穀梁赤,三者以《左传》成就最高,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1、《诗经》六义:《诗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出自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颂。”“风雅颂”是《诗经》的题材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风》称“国风”,亦称“邦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十五国风”;《雅》又分《大雅》《小雅》“二雅”,亦称“大夏”“小夏”;《颂》又分《周》《鲁》《商》“三颂”。
22、神话(上古神话):6.神话,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神话的产生,就思维而言,多应基于“万物有灵”观。就现实而言,是基于原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上古神话产生在史前时代,其传播方式除仪式表演或图像刻画之外,主要是口头讲述,书面记录要待文字出现之后。比较有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23、庄子三言:7.庄子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出自《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庄子》全书有意使用的一种基本话语形式,即将抽象哲理寓于角色表述和形象描绘之中。《庄子》寓言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包括“寄寓型”“象征型”和“故事型”等类型。“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已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以散漫流衍的方式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24、香草美人:8.“香草美人”,是屈原《离骚》中典型的比喻和象征形象。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解释为“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香草美人”喻品美志洁,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带有屈原自比的意味。《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涵而且生动。
25、《豳风•七月》:《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作品,属于“农事狩猎诗”的范畴。它是以多章联唱形式,以不同抒情主人公口吻,以近似月令般逐月唱诵的歌调,展现了农夫农妇们一年四季的各种活动和情景。《豳风•七月》作为一首长诗,以铺叙的手法,描述了农夫们辛苦劳作的场景,是《诗经》“赋”手法的具体和典型体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历史现状。
26、《尚书》“六体”:古人对《尚书》之文有“六体”之说,即《尚书•大序》中所说的“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六体”其实是对原初所发语命训誓的称谓或分类,《尚书》中所成之文,已经是对发布诰命、禀告劝谏等事件的记载。具体而言,“典”,如《尧典》;“谟”即“谋”,如《皋陶谟》;“训”即“训谕”之意,如《商书》中的《伊训》;“诰”即“告”也,如《大诰》;“誓”即“誓师之发辞”,如《甘誓》《汤誓》等;“命”即“命辞”,如《商书》中的《说命》。
27、四家诗:汉代传习《 诗经 》的“ 鲁诗 ”、“ 齐诗 ”、“ 韩诗 ” 三家诗 和“ 毛诗 ”的合称。《 鲁诗 》因 鲁人 申培 而得名;《 齐诗 》出于齐人 辕固 ;《 韩诗 》出于燕人 韩婴 ;《 毛诗 》则由其传授者 毛公 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 诗经 》即为“毛诗”。
28、《春秋》:《春秋》本是周代编年体记事古史的通称,与《左传》相关的《春秋》乃是鲁国的编年史。该书以鲁国十二位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线索,逐年记述周王朝、鲁国及各诸侯国之事,主要涉及战争、会盟、灾异、丧葬及事变。据称该书由孔子所撰,应是据“鲁《春秋》修订而成,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春秋》记事极其简略,每事仅记几字或一句两句,只具史纲史目性质。《春秋》之简与其时所具记事水平无关,当是史官简书通例。《春秋》记事着墨极省,但用字精审,如“郑伯克段于鄢”,有所谓“春秋笔法”“一字褒贬”之说。注解《春秋》的有“春秋三传”。
29、庄骚传统:5.“庄骚”即《庄子》和《离骚》,他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创作体系,但都旨趣深远,文采绚丽,且均作品行文中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艺手法上,二者夸张渲染,多用象征,恣意想象,文辞瑰玮、气度非凡。也因为二者在艺术风格上具有的诸多相似性而被并称“庄骚”。与传统的经史正统文不同,它们往往表现出独特的浪漫气息和审美特征。“庄骚传统”中浪漫主义文学手法(艺术)的运用,奠定了后世此类文学的基础。庄子和屈原及其创作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阮籍、李白等便受到“庄骚传统”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发表于 2025-2-19 18: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顶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4-11 23:01 , Processed in 0.1710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