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回复: 2

古代文学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简要知识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8 07: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文辞一脉:
(曹植)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刘桢)、仲宣(王粲)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潘岳)安仁、(张协)景阳为辅。(谢灵运)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五言之冠冕,文辞之命世也。

  • 骨气一脉:
曹植—刘桢—左思—陶渊明(含刘琨、鲍照等人)

  • 诗品的分类:
上品:古诗、李陵、班婕妤、曹植、刘桢、王粲、阮籍、陆机、潘岳、张协、左思、谢灵运
中品:曹丕、陶潜
下品:曹操
列入上品者的共性:文质并重,但偏向于文。
先秦

诗经


  • 六艺:
赋比兴——写作手法;
风雅颂——音乐分类
风:歌调乐调,特指带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
雅: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王畿之乐被视为正声,“雅”又有正义之称。)
颂: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 采诗、献诗
“二雅”中部分作品为献诗之作,在《国风》中的诗歌有通过采诗的途径收录。

  • 礼乐用诗
礼乐用诗使诗成为了太学必修之课。

  • 汉代传诗四大家
齐鲁韩毛。

  • 《诗大序》
《诗大序》(又称“毛诗序”)为《诗经》研究著作。具有明显的政治教化色彩。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毛诗多关注时代风气,而忽略了个体的鲜明特征。

  • 诗经主旨
诗歌与政教,在上的教化与在下的讽谏,儒家的礼乐体系决定了诗教的基本原则。

  • 怨刺与美讽
歌诗在周代诗公卿大夫参政议政、讽喻讽喻谏诤的方式。主要见大雅小雅,国风。

  • 诗歌内容分类及其典型
1.祭祖诗:主要集中在颂一篇,《周颂》。
2.咏史诗(周族“史诗”):《大雅·大明》(文王之德、武王伐纣的功绩)《大雅·公刘》(公刘迁居)《生民》(后稷降生和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3.农事牧猎诗:《郑风·大叔于田》,《小雅·大田》,《周颂·嘻嘻》,《周颂·丰年》,
4.典礼宴饮诗:《小雅·鹿鸣》《小雅·伐木》
5.怨刺、讽刺诗:《大雅》,《小雅·十月之交》《魏风·硕鼠》
6.战争徭役与思妇诗:《大雅·江汉》《小雅·采薇》《唐风·鸨羽》
7.婚恋诗:《郑风·子衿》《周南·关雎》

  • 写实与诗言志
诗经的总体风貌和基本创作方法的突出特点为写实,朴素实在地抒写现实人生。

  • 声韵之美
诗经多篇章整齐,回环往复,富有音乐之美;用韵形式多变,除偶押外,还有换韵、随韵、抱韵等形式;诗经中多用重言和双声叠韵联绵词。

楚辞


  • 楚地文化(巫文化):敬神事神娱神
楚辞通过表现人神燕昵之好的歌舞以享神娱神。
《九歌》通过男女恋爱(男神与女子、男子与女神《湘君》《湘夫人》)的方式拉近人神关系。人神相恋多带有悲剧性色彩,导致九歌在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具有凄凉悲婉的色彩。

  • 不节制情感
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不同,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礼乐对情感的束缚削弱化,楚辞多描述缠绵悱恻的情感。

  • 九歌
祀神乐歌的总称,共十一篇,首尾两章为迎送神曲,中九章为娱神曲。

  • 香草美人(具有政治意味的象征手法)
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艺术风格
《九歌》保留了原始九歌浪漫想象、神话故事乃至人神传情、歌舞祭祀的固有内容,却形成了文雅清丽秀美的艺术风格,其中部分渗入了诗人的特有心境和情感。

  • 《离骚》袒露胸襟、倾吐怀抱的政治抒情诗

两汉




  • 分为骚体赋和散体赋。
  • 继承与发展
源头《诗经》,继承其中“赋”的铺陈手法,讽喻的精神:楚辞的铺陈与抒情性;战国诸子纵横之文,荀子赋篇等。

  • 最大的特点:“巨丽”
受到汉代“大一统”局势的影响和汉初美学观形成的影响。
“巨”铺陈对象、场景华丽宏大。
“丽”辞藻华丽。

  • 西汉辞赋的基本状态:
抒情、叙事、体物。

  • 散体赋代表作、代表作家
枚乘(七事以成文——七体的鼻祖)《七发》(散体赋成熟标志,确立了散体赋主客问答和卒章显志的基本形态)、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扬雄《长杨赋》。

  • 特点:
主客问答:两三虚拟人物间对话。《子虚赋》子虚先生、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个虚拟人物问答。
卒章显志:前文大段铺陈,最后卒章显露观点。《上林赋》中,前铺苑囿之广阔、物资之丰、游猎之乐,最后卒章讽谏天子上林享乐后的感慨。
虚拟人物:多在赋文中设置两到三个虚拟人物。
劝百讽一: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司马相如欲讽先颂,导致讽劝失衡或说华美伤骨,柔婉乏力。

  • 《七发》
假吴客谏楚太子的形式结构全篇。
基本体制:虚拟人物、设置问答、卒章显志;“比物属事,离辞连类”的铺叙方法。

乐府诗


  • 乐府:
1.机构(始创于秦代,完善于汉武);郊祀;观风俗,知薄厚。
2.诗篇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乐府对《诗经》的继承
郊庙诗的歌颂精神;风雅怨刺精神;赋比兴的手法。
汉武帝时期乐府发展到达巅峰,郑声(抒情性的音乐)施于朝廷;汉哀帝废乐府和郑、卫之声,但郑卫之声任在民间中流行。

  • 句法结构
“弃置勿复道”《妇病行》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饮马长城窟行》

  • 诗歌内容分类及其典型
郊庙乐府:《郊祀歌》
宴享乐府:
表现百姓生活与性情的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征战之苦);《孤儿行》《妇病行》(表现贫民的悲苦与反抗);《孔雀东南飞》《上邪》《有所思》《白头吟》《饮马长城窟行》(爱情与婚姻)

古诗十九首

南朝梁萧统统编的《文选》,作者是社会中下层的失意之人,托游子思妇之口,抒写离别愁恨、困顿失态之悲哀和人生无常之感慨。

  • 五言诗的形成与文人诗的发展
最早的五言;诗经《召南·行露》
主题:
大主题:生死、离别、进退等人生母题
副主题:宴会、音乐、愁思、知音、赠远。
句法结构
“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西北有高楼”“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西北有高楼》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
评价
锺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五言之冠冕”
—————————文学的自觉与独立时期——————————
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是文学史的转折时期。
文学走向自觉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走向独立;个性化的写作,文学面貌逐渐鲜活;文学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显著;以宫廷为核心的文学集团成为文学活动的重要舞台;文体更加完备,诗歌成为文苑奇葩。
文人的出现不能作为文学自觉和独立的标志
人的自觉
魏晋文学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逐渐脱离政教。注重抒发生命情思。

  • 文体分类
汉代四部分类:经(儒家经典)、史(历史著作)、子(先秦)、集(文学)。
萧绎:儒、学、文(抒情美学)、笔(应用文学)

  • 文学自觉、独立的重要标志:
自觉进行文体辨析;总集、别集的编纂。
文学批评的兴盛导致集部兴盛;别集的兴盛促进了总集的编纂。

  • 文学评论著作
批评专著: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陆机《文赋》
史书中的专论文学: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 曹操(孟德):
“古直、悲凉”继承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薤露行》《蒿里行》(咏史,挽歌)

  • 曹丕(子恒):
“便娟婉约”《燕歌行》(思妇诗)第一首文人七言诗。

  • 曹植(陈思)“建安之杰”:
锺嵘《诗品》誉之“五言之冠冕”,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文章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怒而不怨的诗骚传统。
实现了乐府诗向五言诗的转变。
《白马篇》《美女篇》《赠白马王彪》《七哀诗》(继承了屈原以夫妇喻君臣的笔法)

  • 王粲(仲宣):
继承曹植“词采华茂”。

  • 刘桢(公干):
继承曹植“骨气奇高”。

  • 建安风骨
“风”为情感个性,“骨”为文辞结构。“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情辞相称,风骨相协

  • 邺下文人集团
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人。

  • 慷慨悲凉:诗歌美学与汉末乱世的关系。

正始文学


  • 嵇康及其四言诗
嵇康好老庄玄学,蔑弃礼法,“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

  • 阮籍及其咏怀诗
锺嵘《诗品》“颇多感慨之词”“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在《咏怀》诗中多用比兴的手法,含蓄婉曲地表达自己地情怀。完全摆脱了乐府诗的格调,用五言诗来歌咏自己。
西晋

《文心雕龙》概括西晋时期的文学“结藻清英,流韵绮靡”“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 西晋文学特点
“清靡”:西晋文学缺乏建安时期的骨力;相较于先秦两汉,西晋文学的厚重感减少。
“繁缛”:一为词彩华丽,重视雕饰;二为描写繁复;三为语言趋向骈偶化。

太康文学

《文赋》对太康文学特色概括为“藻思绮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 “太康之英”陆机
锺嵘《诗品》“源出于陈思,才高词瞻,举体华高”
作品工整对仗,多细腻的描写。

  • 潘岳
锺嵘《诗品》“源出于仲宣(王粲,词彩华茂)”

寒士文学


  • 左思
锺嵘《诗品》“源出于刘桢(刘公干)”具有时代悲怆感“建安遗风”
其《咏史诗》笔力遒劲,抒发了下层文人对现实的不满,是寒士文学的代表。
《三都赋》——文名;八首《咏史诗》确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左思的咏史诗
咏史诗的表现重点:
1.直接抨击门第观念和社会对下层人才的打压;
2.借咏史来大力歌颂历史上出生下层或沉沦下僚的著名人物(如荆轲、扬雄、司马相如等人)
东晋

玄言诗


  • 特点
“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受到老庄玄学的影响。玄言诗不尚辞藻,多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
玄言诗注重说理,是诗歌在说理上的写作尝试。

  • 玄言诗对山水诗的影响
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对言外之意的追求,影响后世审美趣味。

陶渊明

陶渊明承汉魏风骨,绍魏晋风流;有古诗之质朴,具民歌之自然,又不乏哲思,具有诗性,开创了平淡自然的诗歌至境。

  • 生活经历
家贫而有丘山之志,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不为五斗米折腰”,晋宋易代后,具有遗民之志。

  • 个性与文风
纯朴自然、“守拙”、“抱朴”、率真的个性(真、拙、朴)。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词兴婉惬。”平淡自然的诗文风格。用平淡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意蕴。
具有左思风力(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南朝文学

注重对山水物色的描摹。

  • “元嘉之雄”谢灵运
锺嵘《诗品》“源出于陈思”尚巧似(状物)

  • 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纯客观的态度描摹山水景物(形而上),力图通过语言在现山水景物的形状、颜色、情态等外部形态特征。
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少用典和修饰,给读者清新明丽的感觉。

  •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在写景之后加上说理,呈现“山水+玄言”的固定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5-2-19 19: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告位,,坐下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very goo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4-12 00:02 , Processed in 0.13131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