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回复: 1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绪论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1-1 10: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社会发展概况

(一)政治方面

1.废除丞相制
2.大兴党狱,先后诛杀胡惟庸案、蓝玉案中数万人功臣、大吏(宋濂等被牵连在案)
3.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4.严禁外戚干政
(二)经济方面

1.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实行军屯(宽留土地,以军养军),减轻乃至数年免征赋税,蓄养民力,寓富于民。
2.解放工奴,简约商税,扶持工商,使农工商同步发展。
(三)文化方面

1.朱元璋对文化包括文艺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完全服从于政治、教化上的需要,以致对文学艺术有所排斥。他崇经术而鄙文艺,积极提倡理学,理学到了明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阶段,讲学论理蔚成风气,理学对明代二百年间知识分子人格塑造、思想模式起了巨大作用。
2.在弘扬理学的前提下,朱元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剔除了其中的辞赋等文艺成分,在内容上专从四书五经命题,并只能依朱注解释;在形式上又限制在八股体制内,字数多少也有严格规定,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八股取士,依经立言,代古人语气为之,不仅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意识,而且在文学上也是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其核心是“模拟”,对当时的叙事文学或许有一定重作用)。
3.朱元璋对知识分子控制严厉,一方面是广为招揽,极尽笼络、利用之能事;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不断大兴文字狱,这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是较少见的
二、文学特征

(一)新内容与新形象   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1.诗文对表现商人的兴趣;小说和戏曲中,广泛表现市井生活,塑造众多商人和作坊主形象,并流露出同情、理解和赞美,透出对世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
2.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基本特点: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二)思想——心学

1.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宋陆九渊“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2.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政治上不反对封建纲常,只把外在“天理”拉到内心,变为人内在自觉的“良知”,打破程朱理学僵化统治,客观上突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利于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3.(意义)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精神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启发新思路。
4.李贽倡“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主张“至人之治”当“因乎人”,即顺从人的个性和满足人的欲望。
5.汤显祖、袁宏道等进一步将包括情欲在内的追求现世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世总为情”、“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命题,反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拂情以为理”,宣扬“情”的解放。袁宏道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三、各种文体风貌

(一)小说——特别是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甚至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发展定型

1.章回小说

  • 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2.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方面,以“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展示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 (1)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 (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 (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
  • (4)人物从英雄怪杰到平民百姓;
  • (5)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
  • (6)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笔触去刻画人物个性;
  • (7)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二)戏曲

1.昆腔——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一种最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

  • (1)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
  • (2)嘉靖初年经魏良辅改造后,声调纡徐宛转、悠扬细腻。
  • (3)用笛、萧、笙、琵琶等乐器伴奏,舞蹈性强,表现风格优美。
2.弋阳腔在农村具广泛基础,特点:

  • (1)文人雅士少有创作,往往改编昆山腔现成剧本而成;
  • (2)唱词通俗,“顺口可歌”,便于群众接受;
  • (3)方式: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适于通衢野外演出。
  • (4)在民间广泛流行,发展为众多支派。
3.明传奇

  • 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隆、王骥德、吕天成、冯梦龙、祁彪佳、孟称舜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或主才情意趣、词采奇丽;或重格律严峻、语言本色;或求文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不同流派争胜局面。
4.北曲杂剧

  • 明代前期北曲杂剧在固守元剧体制的同时,形式有所突破:如朱有燉剧作打破了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出现南北合套体式;王九思《中山狼院本》以一折为一本,开启了短剧创作先风。
  • 明中期以徐渭《四声猿》为代表,用南曲写杂剧,形成明后期杂剧南曲北化的独特风貌,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等格局全部打破,有利于开拓题材,抒写怀抱;出现徐复祚、王衡、孟称舜等优秀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20 01: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边撸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4-12 00:08 , Processed in 0.09530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