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9|回复: 18

中國文學史(30種)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0-15 11: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跋山涉水,覽盡天下秀。 溯源登舟,匯合榦支流。

我對「文學史」三字的看法如上圖:
文學史猶如一條河流從未中斷「人爲分期斷流」只是爲了更好地研究教學
其中:

  • 長江主榦象徵從古至今的文學總史
  • 長江上的支流象徵細緻的斷代文學史
  • 疏通河流(遇到的阻礙),即河岸兩邊的山地、平原、盆地、丘陵、高原等陸地形態,象徵文學作品、文學理論、研究專著……
  • 陸地上的其他風光象徵與文學密切相關無關的學問、學科。
怎樣才能開鑿出一條源源不斷的文學長河(學好文學)?
跋山涉水,覽盡天下秀。
溯源登舟,匯合榦支流。
此外,「文学史」本身便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题)。
一、古代文学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由袁行霈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应该是目前高校最普遍、最流行的古代文学教材之一,也是笔者本科使用的教材。
是书强调「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强调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必须注意文学自身的特性,注意文学的审美价值。采用多元化的视角阐释文学现象,并表现文学史的「当代性」
「全书主编、各编主编和撰稿人共30位,分别来自19所高等院校。……广泛吸收学术造诣高的、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参与。……集中大家的智慧」。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体现了当代的学术成果。也因出自众人之手,各编与各章难免存在着差异与不均衡。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瑕不掩瑜。
关于「游版」、「袁版」《中国文学史》,笔者曾为之撰文《〈中国文学史〉比较(一)》。两者相比,不管是对非专业还是专业学生抑或古代文学爱好者来说,袁本均优于游本。
袁版文学史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的三点:

  • (1)每一章后面的注释与书后的推荐书目
  • (2)对陈子昂等类似之人的评价——伟大的孤独感
  • (3)对《史记》创体之功的简述——有机的整体(成一家之言)


我的十大创作偶像之司马迁:你的十大偶像有哪些?
2.游国恩(等五教授主编)《中国文学史》

当年帮同学总结的五教授版「中国文学史」大纲,可参。
此版时代痕迹明显,编者在开篇序言《说明》中强调「本书的编者力图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来叙述和探究我国文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意识形态过浓,书中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常常可见「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人民」等字眼,特别强调文学的「人民性」、「现实性」「实践性」,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载道」精神。体现强烈的儒家入世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游版《文学史》特别重视「民间文学」:每一编每个文学分期之后都附有「民间歌谣」。对梁陈「宫体诗」的批评:因其内容空虚,缺乏「载道」精神,被贬过分。若从文学本身角度来讲,宫体诗对诗歌艺术形式,特别是唐朝律诗的形成,未尝没有贡献;评杜甫:他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参与编写的作者少,专题性、归纳性、概念性不强。行文重在叙述介绍,学术考证较少。代表的是五六十年代的学术成果。
如非必要(考研、求全、感兴趣),可以不读。
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

此书为南方系《中国文学史》教材,由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是在1996版《中国文学史》的基础上加工重新撰写的新的文学史,因此名之曰《中国文学史新著》。
是书「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
4.林传甲《中国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此书原为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讲授中国文学的「国文讲义」,洵为「中国文学史」滥觞之作,意义重大。
故纸君甚至认为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者应该首先阅读此书,而不是现代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仅仅只是文学)。
林氏《中国文学史》共分十六篇,每篇十八章,凡二百八十八章。每篇自具首尾。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文章修辞、写作、文体文法、文学与国家、地理、考古、外交之关系、文章中德学之养成关系等,虽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但此书作为开端,促进了新的文学秩序的形成,具有开创意义。
十六篇目次如下:

  • (1)《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堪称简明「文字学、书法小史」)
  • (2)《古今音韵之变迁》(音韵学)
  • (3)《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训诂学)
以上三篇就是阅读古书的基础——字(形音义)——即现今的《古代汉语》课。

  • (4)《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于世运之升降》
  • (5)《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
  • (6)《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
  • (7)《群经文体》
  • (8)《周秦传记、杂史文体》
  • (9)《周秦诸子文体》
  • (10)《史汉三国四史文体》
  • (11)《诸史文体》
  • (12)《汉魏文体》
  • (13)《南北朝至隋文体》
  • (14)《唐宋至今文体》
  • (15)《骈散古合今分之渐》
  • (16)《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
5.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

竖版影印精装本。
是书凡十卷五编,包含了绪论、上古文学史、中古文学史、近代文学史及近世文学史,涉及经学、文字学、诸子哲学乃至史学和理学等,是我国率先出现的一部体制庞大、内容广博的文学史,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6.胡适《白话文学史》

胡适《白话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开创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奠基作。它以全新的思路、结构,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打破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拓宽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内涵,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以全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评判。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声誉的文学理论著作,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意义不在自身论述的完美无瑕,而在于提供了师范的样板」。此书是《民间文学》课的推荐书目之一。
7.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这部八十万字的煌煌巨著将中国文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又分别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来分章论述。
书中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文学史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作者力图编述一部能够全面显示中国文学真实面目的文学史
除此而外,为使读者可以得见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态,作者还多方搜求插图,所征用的书籍不下百种,其中不乏珍品。此书甫一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得到了众多的肯定和推荐。尤其是郑振铎先生对小说、戏曲、弹词等俗文学的推崇,为「俗文学」正了名,为其争得了在文学殿堂中应有的地位。
8.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近世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一部很重要的巨著。文学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很精彩的一部分。
是书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结合作家的身世、性格与社会背景,着重阐发作家作品的个性。对人物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观而真确的分析。全书论述精彩,「成一家之言」,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
9.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编写组在《编写说明》中谈到编写的目的:
供社会上想了解中国文学历史发展情况的人阅读,也可作高等学校教科书。
全书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分为封建社会以前文学、封建社会文学(战国时代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两大部分。共三册,是为本书的古代部分,从上古至鸦片战争(1840)为止;另有近现代部分。反映了六十年代的文学史学术水平(编撰要求),感兴趣者可前往参阅。
10.郭杰,秋芙(总主编)《中国文学史话(全十卷)》

郭杰《总序》:
为此,我们特组织国内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合作撰写了这部大型著作《中国文学史话》
全书以历史朝代为顺序,分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近代卷、现代卷十卷,五百万字。
编写宗旨: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风格、流派、文体、理论等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格调、雅俗共赏的形式,介绍给广大读者。这既是为了配合学术界「重写文学史」的思潮,真实、全面、准确、科学地再现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历程和主要风貌,给文学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大学文科师生提供一套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也是为了在学术研究与文学普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一般读者能够在轻松榆快之中,掌握一些文学史知识。
11.钱基博《中国文学史》

钱基博(钱钟书之父),著名学者。
是书分上中下三册,共六编,依次为绪论、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古文学上、近古文学下、近代文学。全面勾画中国文学史,就作家所处时代环境、政治思潮、社会思想等状况,着重考察历代文学的利病得失及其历史根源及其发展规律。
此書採用中國傳統的文學概念和理論範疇,以文言述學。與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實際相契合,避免了五四以來整理傳統文化較爲普遍的「以西律中」的弊病,從而構建了與中國學術傳統相吻合的文學史模式。
作者具有突出的文體意識,對作家作品的評述與辨析準確得當,注重整體性把握,大都要言不煩,切中肯綮;文辭古雅遒煉,樸實優美,體現了一代古文名家深厚的學養和文字功力。
可与作者另一本《现代中国文学史》、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配合参读。
12.钱穆(讲授),叶龙(整理记录)《中国文学史》

这是一本极其特别的讲述中国古代文学的书。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全书31篇,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
或许它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的治学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在此种意义上,它超越了那些严肃严谨的文学史。
13.林庚《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是林庚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时撰写的,1941年,前三编《启蒙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油印出版。1946年, 第四编《黑夜时代》撰成,1947年5月全书出版,朱自清先生为之作序。
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因而能以诗人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中国文学史,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就此书,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之一。
14.胡怀琛《中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史概要》




大新书局

胡氏认为林传甲《中国文学史》、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文学」之史,因为二者「字学、哲学、史学等,无不纳之文学史中,名曰『文学史』,实不啻『中国学术史』也,取材富而分界不清」。并认为这不适用于学校讲授
为了规避上面的文学史观,胡氏此书:界限分明;简明易读
是书以朝代分界,凡11章32节。每一时期分为三大部分:先言此时代文学「变迁之大势」,接着论述此时代文学之「特点」,最后绍介此时代「文学家小传」。文末附录:


胡氏认为历史,智也,事也;哲学,意者,理也;文学,情者,感情也。 不过,他的分界或许太严、太窄。



商务印书馆

《中国文学史略》初版于1926年,为当时「中学师范」所用;而《中国文学史概要》初版于1931年,是书其实是对《中国文学史略》的加工。再次在《序》中强调自己的「文学史观」。共分12章。
15.张之纯(编纂),蒋维乔(校订)《中国文学史(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

是书为当时师范学校「本科」所用的新教科书。分四编,依次为「始伏羲讫秦代、始汉代讫隋朝、始唐代讫明朝、始清初讫清末」。
详细讲解经传、训诂、词章韵文、古籍与文学(文献学)、小说戏曲、历代取士之文、清代文学……
16.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三卷本)》

《中国文学史略稿》是李长之先生出版并畅销于20世纪50年代(1954)的一部对中国文学史行探索和研究的高校教材,其立足于宏阔的世界文学视域,避免了一些文学史著作「只知中国文学,不知世界文学」的弊端,突出文学演变的脉络和线索,  并依此标准权衡详略及轻重显晦,是一部具有鲜明的学术品格、较高的学术价值的文学史经典。
17.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是书初版于1974年,是吉川幸次郎二十多年前在京都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所留下的讲义,由其学生黑川洋一根据自己上课记录的笔记「要点」整理而成。作者在遵循吉川幸次郎的「文学史观」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与扩展。
黑川洋一在《编者绪言》中指明:
最后决定,就在自己理解的范围内依靠自已的笔记来整理先生的讲义吧!于是,便着手工作了。为了把片断的记录语言连缀成篇,  旧笔记都几乎给翻破了,看过之后,依次将点连成线,线与线又以理论连结起来。但我常常发现笔记中遗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话。
是书共八章,依次论述:中国文学的特色,中国文学史的时代划分,古代文学,中世文学(上),中世文学(下),近世文学(上),近世文学(中),近世文学(下)。
至于本书质量如何,只能任凭读者决断了。
18.李小龙,张仲裁,杨飞(著)《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被称为「一部博物馆式的中国文学史」,自然,最大特点就是插图多。
(作者)用构建博物馆的理念来编写一部中国文学史……有意识地搜集图片资料,几年下来,竟有千幅之多。其中有经久流传的文学名著的书影,有记录作家音容笑貌的画像与旧照,有历代文学家留下的珍贵手稿墨迹,有大师们描绘诗文意境的艺术作品,还有承载着历史沧桑的文物照片等等。
其次,学术性降低,轻松有趣。
以前很多文学史学术性太强,是写给少数人看的,有的还受到阶级斗争观点的影响,有误导读者之嫌。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图避免这些,且从体例设计上有所创新,在正文以外加入精彩篇章、名言警句、延伸阅读、推荐读本、名家导读等辅助内容,目的是让读者阅读轻松,当然也很实用。
本书分上、下两册,通过简明的体例、凝炼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中国文学史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如身处文学博物馆,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及愉悦体验。
是一本颇具特色的文学史。也是一部真正的中国文学通史,囊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书版样式示例

个人认为非常适合买给初、高中生阅读。
19.周扬,钱仲联,王瑶,周振甫(等编)《中国文学史通览(上下)》




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是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的主干条目为基础编辑而成的一部简明中国文学史。
它首创文学史著作的新编法,在时间跨度上,上起先泰,下迄社会主义新时期;编排上,打破篇、章、节结构,以前后相续的各朝代文学发展史为主脉,辅以各朝代各种文学样式、风格流派的发展演变,并以最新的科研成果、新的观点、新的信息、精练的文字、严谨的立论向读者展现数千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概貌。书后附有《中国文学大事年表》,便于读者与正文对照。
撰稿人皆为国内文学界著名专家、学者,这就使得这部中国文学史新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中国文学史通览》首先概述中国文学总的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以及它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接着就沿着史的线索按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分别介绍各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发展以及相互影响,同时介绍围绕不同创作体裁而形成的文学理论及学术研究状况。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它包容了上自远古口头文学、下迄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中国文学、以及现代港台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全部内容,且脉络分明。
20.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四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册(先秦、秦汉文学)由褚斌杰编著,
第二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由袁行霈编著,
第三册(宋辽金元文学)由李修生编著,
第四册(明清文学)由李修生编著。
21.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五卷)》

这部《长编》是配合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而编的辅助教材,已列入国家教委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写计划。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的体例既不同于一般文学史,也不是资料汇编,而是介乎两者之间。既有文学史的基本论述,又附以相关的资料。
论述部分,力求简要,引而不发,以供教者发挥、学者思考。
资料部分,摘引原文,力求精当。遇有歧义,则兼收数说,以供选择。
这部《长编》,和当今某些文学史著作的形式虽有一些不同,但从历史上看,却也并不新。名为「长编」,即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的名称,其体例也和《三朝北盟会编》等书有些相似。作为文学史「长编」,又和一般历史著作有所不同。
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是为了适应三种需要而编写的:
其一,给讲授中国文学史的某些教师提供一点讲授的方便。
其二,给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方便。
其三,给自学中国文学史的读者提供自学的参考。
编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讲授中国文学史,在基本教材之外,需要一部论述简要而资料丰富的辅助教材。尤其是在中小城市或边远地区图书资料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有了这样一部教材,就可以不必翻检群书而看到一些原始资料,用于教学,比较方便。
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不能人人自备参考书的条件下,有了这部辅助教材,也就可以补充所学的知识,且有助于自己钻研。
对于自学中国文学史的读者,有了这样一部教材,就可以得到文学史最简明的内容提要和较丰富的参考资料。
22.张炯,邓绍基,郎樱(总主编)《中国文学通史(十二卷)》

十二卷本《中国文学通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重要学术成果,依次分为——先秦至隋代文学、唐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上)、现代文学(下)、当代文学(上)、当代文学(中)、当代文学(下)。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应该是涵盖中华各兄弟民族的文学贡献的文学史,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文学史,而不仅仅只是大陆地区的汉族文学史。本书的撰写拟向完整意义的中国文学史做出自己的尝试与努力。吸取了近十多年我国文学史界的新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的新发现,深化了对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论述。
参加编写的人员除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的研究人员外,还邀请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福建、广东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部分学者。
全书从先秦写到当代,规模宏大,篇幅浩繁,资料致力丰富翔实,观点追求科学明晰,评价努力实事求是,积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夙愿而成。
二、现当代文学史

1.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在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基础上修订、改版而成,是教育部「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配套教材。
上册是现代文学史(1915-1949),下册是当代文学史(1949-2016)。本教材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现代以来文学的发展,提倡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互动式的专业课教学。
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下)》相比,此版教材的更新之处有二:
一、每章加设二维码,内为专家学者就各章专题所做讲座的视频,和编者精选的学术论文。扫一扫书中二维码,学生可亲炙白先勇、钱理群、范伯群、陈子善、陈平原、吴福辉、王中忱、格非、毕飞宇等人的授课风采。
二、各章节增加「声音」栏目,就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作家作品列出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论争声音。
第四版已出: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由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三位现代文学「泰斗」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成为经典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该书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浓厚的独异的学术特色。
首先,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
其次,书中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
再次,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该书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是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
最后,对于文学流派,该书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
本次是继1998年后,时隔十多年的一次较大的修改,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体例框架,部分章节吸收了学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适当调整了内容的写法,改正了一些字句表述和史料错漏,使全书更为精审、完整。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本书评述了20世纪50-9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
涉及内容主要包括:
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当代文学的分期和时期特征;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的状况;当代文学主要作品的评述等。
本书最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
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馀部。是书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
以上三书为笔者本科研读教材。
4.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是书以「现代性追求」的角度切入,系统叙述了自1917年新文学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史,对这一时段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重要的作家作品等有非常深入独到的分析。
参与该书写作的5位作者,都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的共同参与为这段文学史呈现了一个相对客观而全面的面貌。
5.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20世纪中国文学」,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学史概念。从时间的界定上来说,顾名思义,它所指称的当然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但这也只是一种大致不差的说法,很难说它的上限就是1900年。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其上限应在上一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至于下限,因为这一过程迄未完结,亦不能就在1999年。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这段文学分解为近代、现代、当代三个阶段。和「20世纪」一样,「近代」、「现代」、「当代」也是表述时间的概念,而且,由于这三个概念所包容的历史内容及其对文学的制约和要求不同,三个时期的文学确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表征,据此来研究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和「20世纪」不同,这三个概念虽然也是表述时间的阶段性的,但它们却带有明显的历史人文色彩,有着特定的社会政治指向,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依据这种社会政治革命的分期来划分文学发展阶段,又必然会有削足适履之憾。事实上正是如此。对政治分期的依附,意味着对政治尺度的依附,其结果必然是对文学史固有尺度的相对漠视甚至放弃。
是书强调「文学的连贯性」——过去,文学史界为了突出强调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而把从上世纪末到五四文学革命之前的一段文学过程与鸦片战争以后的文学发展连成一气,总其名曰:近代文学。并且用力搜求的,也是它们与古典文学在质上的一致性,或者与五四文学的区别所在,从而与新文学划开一道分界线,这样一来,便将新文学的实际发展过程一刀切开。
事实上,文学史犹如一条河流,并没有断流,人为分期只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与教学。谈新文学(现当代)就必谈近代文学,谈近代文学就必谈清代文学……如此溯源而上。
本书从1898年说起,分为三编。上编(1898-1917),中编(1917-1976),下编(1976-)。中间另有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插入……
全书1700页左右,不可谓不详矣。
6.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




文史哲出版社

本书原为中国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1998年朱栋霖应邀到台湾东吴大学讲授现代文学,此书就是当时讲义所据的内容。
是书为「台湾版」,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由思潮卷、小说卷、新诗卷、散文卷、戏剧卷、台湾文学卷、香港文学卷七部分组成。每部分又按年代进行叙述。
主编根据台湾方出版社的要求「按文体分卷重新编排,改变原著按年代叙述的体例」。并对全书内容作了全面的修订与增删,其中台湾文学卷、香港文学卷全由方忠重写。
与大陆版《现当代文学史》比较,此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占比更大。有一定参考价值。
7.于润琦(总主编)《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全三卷)》

本文学史着眼于时间性,主要从时代文学一体化的视角观照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后期的文学面貌,但同时注重百年文学史的空间存在形态,不同的区域文学均统摄其中而成地域文学一体化态势。
百年中国历史饱经沧桑,既受帝国主义的侵凌和资产阶级腐朽意识的熏染,又受政治意识形态的人为侵凌。
受政治因素影响产生出了区域文学,而不同区域的文学如果主要不是从意识形态角度,而是从文学自身角度观照,无疑同属一体化的中国现代化文学。而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自然属于百年中国文学史的范畴。
因此,本文学史融入相应章节,对台港澳文学亦加论列,以见其多彩的文学成就及对百年文学现代化之贡献,也体现出文学史在空间上的完整性和一体化。
本文学史形式上的特色是图文并茂,在诸多20世纪文学史著作中还不多见。举凡作家留影、作家手迹、作品手稿、作品书影、报纸版式、杂志封面等,拂去历史尘土,即可重视。
三、外国文学

1.《俄国文学史》

2.《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

3.《法国文学史》

4.《英国文学史》

5.《德国文学史》

6.《美国文学史》

7.《日本文学史》

8.《拉丁美洲文学史》

9.《非洲文学史》

欢迎关注公众号(@追问与和解),私人书单、读书杂文实时分享:


【往期回顾】

  • 阅读「浪漫主义」(一)
  • 小说的批评与写作(一)
  • 詩學咀華集(一)
  • 诗学咀华集(二)
  • 诗学咀华集(三)
  • 学习「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为什么陶渊明不写《菊花源记》?有什么典故吗?
  • 「陳王昔時宴平樂」之「樂」字讀音考
  • 综评李清照
  • 考證:適合放在手邊或裝飾書房的書
  • 高士傳校註
  • 复原我处理古代文献的步骤
  • 《韓非子》入門及進階書目
  • 《将进酒》的版本问题:网上关于古代诗、词、文「异文」的一些大惊小怪的言论
  • 十三個版本下的《蜀道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0-15 11: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知友按照本文「体例」绍介自己「了解的文学史」。[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0-15 1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龚鹏程和台静农的怎么没有提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0-15 11: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读过此二人的。[可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0-15 11: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也还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0-15 11: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读过钱穆的,对章骆的那本很感兴趣,一是创作时代较新,二是似乎内容长度恰好,三是读过章的不京不海集觉着写的挺好的。犹豫要不要入手一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0-15 11: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调皮][调皮][调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0-15 1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入手章骆本的,对比袁行霈的那版,感觉有些地方确实角度独特新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2-10-15 11: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麻烦做个总结?有点泛泛,30本对一般读者太多了。要是能择其中四五种做一精要版就太感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0-15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傅璇宗、蒋寅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编者众多,差不多是20世纪的学术总结,视野很开阔,覆盖面很广。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很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4-6 14:31 , Processed in 0.1512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