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回复: 4

读选集还是读全集?

[复制链接]

1

主题

15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发表于 2022-11-28 14: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古诗,读全集还是读选集?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是读选集,因为选集更流行,而且更省事。你要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读,读唐朝的诗人,一年读50本诗集,也就才读50个人,如果读《唐诗三百首》,一本书读过去,你就读过77个诗人了。而且,你可以跟别人说,唐朝最重要的诗人我都读过了——这说得也对,因为唐朝重要的诗人它差不多都选了。但是,这种读法啊,就是所谓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喝一瓢,能不能尝出弱水三千的味道?基本上尝不出的,这就是浅尝辄止。

但是你要说,读《全唐诗》,这不现实,而且会没有重点。一般人不是专门搞研究的,跟人说他通读《全唐诗》,这是比较装的,要不就比较傻。《全唐诗》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它只不过是包括了流传下来的绝大多数。没流传下来的,它当然就没有;流传下来的一小部分,也有它没找到没收的。所以还有《全唐诗逸》《补全唐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补编》这些。

《全唐诗》收了四万多首,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不太需要仔细去读的,没有多少文学价值,水平也不高,剩下百分之二十,就是八九千首,这对一般人来说,读起来也有点多了。读个三千首,也就差不多了,但如果只读三百首,那就太少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有点太少了,都喝下去是不可能的,喝个半吨,或者两三百斤,也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照着《全唐诗》读。《全唐诗》对一般人来说,它是用来查的。你对着它读,没法把最好的10%找出来。而且《全唐诗》很占地方,家里买一套,非常贵的,还不一定有地方摆,地皮更贵。你说我读电子书,也不好,因为那个氛围不对,读诗是要慢慢涵泳的。部头太大,又是电子屏幕,你涵泳不起来。

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读重要人物的全集。像李白、杜甫这种,只要流传下来的,所有的我都读,不仅读,还要看注释,看历代各家的点评。《红楼梦》里面,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就让她一家一家的看,不是让她看选本。不过实际上,林黛玉也是让她看选本,香菱是对着李白杜甫所有的诗,看林黛玉画勾的那些。林黛玉选了李白、杜甫的各一百首,王维的五十首,让香菱读。如果你读《唐诗三百首》的话,读不了这么多,因为里面选的最多的是杜甫,也不到40首,李白连30首都不到,其他人就更少了,你是不可能通过这么少的诗了解李白、杜甫的。

而且,香菱完全是零基础,林黛玉才让她先读这些。等她有了一点基础,李白、杜甫、王维的诗肯定是要全看的。我们今天读《唐诗三百首》,那就更是给零基础的人读的了,也就是开蒙。有了一定基础,就别读这些了。因为无论是再好的选本,都有它的问题。

我举个具体的例子。钱锺书的《宋诗选注》,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选本,钱锺书也很有欣赏的水平,他自己也创作,对诗是很内行的。他里面选了一个人,叫尤袤。尤袤是谁?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和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尤袤的诗选了几首呢?就一首。我们可以说尤袤也是当时的四大金刚,或者四大天王吧。写了一辈子诗,结果诗集丢了,没流传下来。不过,因为他当时诗名比较大,别人的诗集文集里面,有时候就会提到他的诗,后人就从别人的诗文集里面,把他的诗一鳞半爪地搜集起来,这个叫“辑佚”,所以现在就有了那么几十首。但是你只选一首,能不能了解他的诗写到什么程度,他的诗学观、他的审美?你是了解不了的。但是,不可能选多,因为名额有限。你写得再好、再多,只能选那么几首。

再比如朱熹,钱锺书是一首都没选。要是我选,我是绝对不可能漏过朱熹的。就不说朱熹的诗写得好不好,就凭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我觉得不选他都是不太能说得过去的。而且事实上,朱熹有些诗写得很好。像“老去光华”那一首,我觉得是非常得好,真是一流的诗,有机会一定要讲一讲。但是,钱锺书一首没选。

实际上,你自己学写诗,到后面,你会自己去选诗的。就像林黛玉,她就自己选诗,香菱找她之前,她已经把李白、杜甫诗集里面自己觉得好的诗用笔勾出来了,并不是为了教香菱才临时勾的。王安石也选过唐诗,但是有一个段子,说王安石当宰相,非常忙,他选了诗,自己没有功夫抄,就让别人抄,他把选中的诗旁边贴个小条——因为那时候纸还是比较贵重的东西,读书人一般对书还比较爱惜,不会随便在上面画,他就贴了很多小条。

抄书的人呢,图省劲儿,看王安石选了很多比较长的诗,不想抄,就把条挪挪,挪到比较短的诗底下,王安石因为忙,也没有仔细检查,所以王安石选的诗都是比较短的。这个段子应该是古人编的,为什么编这个段子呢?因为人家对王安石选的唐诗,也就是《唐百家诗选》,不满意,觉得净选短诗了,才编了这么个段子。

包括钱谦益,他是个大诗人,他也选诗,选了一本《列朝诗集》,就是从洪武到崇祯的,只要写得好,他都选,结果选得太多了,有些人家觉得很烂的他也选进来了。就又有人编了个段子,说钱谦益选的时候,怕重蹈王安石的覆辙,就不用纸条贴了,觉得哪一首诗好,就用指甲在上面掐一个印。抄的人就没办法挪这个印。但是如果想让印明显,它是会力透纸背的,后面几页相同的位置也留的有印,抄诗的人就一块也抄了。这实际上表示,人家觉得他选了很多一般的诗。

还有人选诗,一个人文集里面靠前的,选了很多,靠后的,就马马虎虎随便选几首。

这些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无论你多有水平,你的选本总是会有人不满意。因为你的选本体现你的标准,这个标准不具有客观性。当然,今天我们上学,入选课本的古诗,它也是一个选本,是不是入选的就好,不入选的就没那么好,这是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钱穆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一开始是读选本,我忘了他读的是谁的选本了,后来读文集,发现王安石的很多好文章,选本都没选。所以,我们读诗也要这样,你不要认为别人选的都是值得读的。——我没见过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某个方面有研究的人,要请别人开书单的。一个人要请别人开书单,那就表示他对这个领域不懂。懂的人心里面是有一套自己的书单的,而且知道这个书单别人不能用、不适用。读诗也是一样,读到后面,你要自己选诗的。自己选诗从哪里选,那当然要从全集里面去选。所以我们要读全集,读了全集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人。

打个比方来说,从选集里了解一个人,就好像只在开会的时候听他发言。你去开一场会,可以听到很多人发言,但是你不可能对其中任何一个人有深入的了解。而你要是跟着一个人,看他吃喝拉撒睡,你就可以对他有相对全面的了解。所以我们要看全集。全集相对来说,更容易了解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你还要看和他有过交往的那些人的全集。比方说你看韩愈,把韩愈的全集看完还不够,还要看孟郊、张籍、卢仝、柳宗元、刘禹锡、元稹这些人的全集,以及新旧两《唐书》,你对那个时代背景了解之后,对一个人周围来往的人了解之后,对他才能有更清晰的了解。

而且,看全集最好按照编年来看。基本上,最有名的诗人,能做的编年工作都被做过了,你可以看一个人二十多岁的时候写的诗什么样,三十多、四十多、五十多什么样,在京城的时候什么样,在老家的时候什么样,当大官的时候什么样,被贬的时候什么样。你要是看选集,看《唐诗三百首》这种,那些背景你是完全没法了解的。

你如果不了解韩愈《秋怀十一首》写作的背景,你对他诗里的情绪就体察得不真切。我们昨天说了,杨万里的诗,“急声声怒慢声悲”,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为什么流水的声音在他听起来是怒的、是悲的呢,你就需要了解他是在什么样的年纪、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这首诗。选集中一般很少会告诉你,尤其是一下子选很多人的诗集。但是你读一个人的编年诗集,就很容易了解这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1-28 14: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理是这样,就是读起来太慢。我看名导电影和名作家的小说是按编年看的,再看评论。这样才能看懂得多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8 14: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选本对于引导青少年的兴趣很重要。通读全集是对专业工作的要求。之后研究不同的选本也很有意思。选诗者的个人艺术风格很有意思。比如王夫之的《唐诗评选》,就不怎么选格律诗,明显偏好歌行体,清新自然的小曲,未必是唐诗之正格。至于《千家诗》的风格,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3-10 17: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5-3-12 0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抢沙发的!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4-7 16:30 , Processed in 0.133891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