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回复: 3

古代文学笔记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27 19: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汉文学
汉代文学的文体及其嬗变
一、辞赋方面:
战国后期成为一种独立文体,内容侧重于状物叙事,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
1、 赋的起源:①源于《诗》的不歌而颂;
②出于《诗》的“六义”之一;
③本于《诗》《骚》出于战国诸子;
④来自战国纵横家;
⑤始于俳隐;
⑥不同赋体渊源不同。
2、 辞与赋:词指楚辞,又称“骚”,词比赋与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词多抒情,赋多状物。
3、 赋与颂:颂在东汉以后逐渐独立,颂德为主,典雅清丽。
二、散文
1、汉代散文的主要形式有政论散文、史传散文、记事散文和书信体散文。
2、汉代政论散文,以西汉年初最为发达,能关注现实中重大问题,议论风发,畅所欲言,富于文采,颇有战国纵横家气息,从武帝到东汉中期,政论散文衰落,东汉后期,政论散文再兴,内容多指陈时弊,抒写政见,感情激愤,但较少文采,不及西汉初年。汉代政论散文的主要形式是朝中大臣所写的论、疏、章、表、奏等。
3、汉代记事散文,与先秦记事散文相比有较大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在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杂入了民间传说,有时还不乏作者想象和虚构,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三、诗歌
1、先秦诗歌的主要样式是四言,这种题材在汉代继续沿用,但已不再居于主要地位,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2、汉代乐府民歌,以叙事为主,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多用比兴和铺陈,多用整齐的五言,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文人五言诗:最早的完整的是班固的《咏史》,《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4、七言诗开始孕育。
西汉中后期散文的整体特征
1、奏、议、疏、策等形式在仍然占很大比重,但记事散文,书信体散文也进一步发展;
2、内容讨论如何巩固新兴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后期更就具体政治问题展开论述;
3、艺术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向本经立义。
东汉散文的整体特征
1、 东汉散文虽气势不如西汉,但批判力度和深度有所加强,而记事散文与西汉相比,有的样式则有所突破,游记、碑文等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
2、 东汉散文向着骈骊化方向发展,同时,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语言风格。
绪论
1、 秦汉文学:秦汉四百余年间的文学,公元221到公元189年,上古文学的第二段。
2、 两汉的界定:西汉:汉元年(前206)——公元8年
新莽:公元9-23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元年(公元25-220年)
3、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条件:(1)汉代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具体有文学熏陶、提高文学素养作用;(2)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起到催化作用;(3)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的文化机构的设立;(4)汉代的游宦风气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4、 汉代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1)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文体基本上沿袭战国文学的余绪,同时又有新生萌芽;(2)从武帝至宣帝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时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批辞赋作家;(3)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抒情短赋陆续出现,京都大赋发展到顶点,五言古诗进入成熟阶段,作家在诗文中对人的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文的日趋整伤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5、 汉代文学的发展趋势:(1)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的主要精神与创作的主要形式;(2)作家群体、文化学术向宫廷集聚,文学成为“润色鸿业”与娱乐宫廷的重要工具;(3)文学的发展与经学的昌明双向互动,二者相互渗透,呈现出诸多相似特征:①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和经学繁琐解读习尚;②文学浪漫性和经学虚幻性;③文学中重模仿,经学重传承;④文学的批判尺度与经学的道德规范;⑤文学由繁到简,经学删繁就简;(4)作家关注社会与人生,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共振,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①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②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③汉代文人的地位独立-依附-独立,文学的批判批判-赞颂-批判;④从浪漫到现实;⑤文体由散趋骈、骈散结合、骈偶化的趋向日益明显。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1、 《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吕氏春秋》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驳杂,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2、 《吕氏春秋》特点:(1)严密的体系,全书分为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篇;六论,每论六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2)精炼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3)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提出一个论点,运用寓言故事论证;(4)除个别篇目外,各篇字数大体相当,结构匀称。
第二节李斯散文
1. 《谏逐客书》是后世奏疏的楷模,李兆洛视为骈体初祖。
2. 文学特点:(1)行文辩丽,文辞采华美;(2)铺张排比,音节流畅,力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3)有极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
1. 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
2. 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专题论文,流畅的散文中包含充沛的激情,滔滔的论辩中不乏精妙的语句,善于铺陈渲染;(2)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3)杂论。
3. 文学特点:(1)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善于把秦王朝大起大落的历史情势,内化为作品的气势,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鲜明对比,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①把秦王朝兴盛时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②把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与秦朝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照;③把陈胜的起义军和六国诸侯进行对比;(2)以古鉴今,密切联系政治,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3)浩荡气势:①数量取胜;②以感情相驱动;(4)古今交融,把前代和本朝相贯通,再观察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历史沧桑感,有政治家的热情,但缺乏历史家的冷静。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1. 《淮南子》有汉代皇室贵族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的一部大著述。“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2. 《淮南子》特点:(1)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来明事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2)采用辞赋写法,以描写和叙述的方式论说事理;(3)铺张扬厉,追求巨丽之美;(4)有明显的道家倾向和鲜明浪漫色彩。
3. 刘向概述:(1)刘向说理散文,继承董仲舒并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2)《新序》10卷和《说苑》20卷是刘向说理散文的代表作,二书采集群书中的逸文轶事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编撰而成,寓含劝诫之意;(3)《烈女传》概述:①是西汉后期的叙事散文集,选择的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历史传说和故事;②各篇独立成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有固定的模式;③多取材于先秦典籍,也有民间传说;④目的是讽刺后宫;(4)《列仙传》概述:①是一部仙话集,收录从传说的神衣、黄帝时代到西汉后期的仙话,共70则;②是以早期历史为背景的仙话,叙事简略,其主角往往有官职;③仙人三种类型:举体飞升的天仙、长生不死的地仙、虽死未亡的尸解仙。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骚体赋及“九体”
1. 汉初以骚体赋为主,而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
2. 《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对比:(1)前者多政治感慨,后者多人生感悟;(2)前者偏于抒情,后者偏于析理。
3. 贾谊赋的整体特征:(1)明显对屈赋有所继承,辞情风貌多类似;(2)在体制上,表现为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赋予抒情色彩;(3)继承了《离骚》的刺怨传统,书写朝廷忠奸不分,贤人失至;(4)在句型运用方面,保留了楚辞中于整伤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
4. 九体:在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吊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诸如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尤其是《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第二节枚乘和七发
1. 《七发》的特点:(1)对先秦文学的借鉴,内容和排比手法均与《吕氏春秋.本生》极其相似;(2)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式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3)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4)不断否定的结构,显示主旨,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5)韵散结合,辞藻华美,夸张大胆,富于气势,进一步散体化。
2. 文学史上的地位;(1)标志汉大赋体制的形成,《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篆全篇;笔墨夸张,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这些都是汉大赋成熟的标志。(2)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3)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
第三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1. 从武帝时起,汉代文学活动的中心由地方转移到中央。
2. 与枚乘《七发》相比,《子虚赋》和《上林赋》的特点:
(1)内容上:①帝国形象的塑造。赋中塑造了一个幅员辽阔、物质丰富、国势强大、国泰民安、天下大治的帝国形象。②一统观念的弘扬。③时代精神的体现。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处于蓬勃上升的昂扬奋进、激励张扬、气势充溢、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
(2)主旨上:确立了汉大赋“劝百讽一”的传统。
(3)艺术上:①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②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通融;③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第四节杨雄四赋
1. 杨雄四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2. 《羽猎赋》《长杨赋》和《子虚赋》《上林赋》的异同:
(1) 同:①以天子游猎为题材,极力描写畋猎场面壮阔的壮阔和天子气象的宏伟、池院的扩大和物产的丰富;②手法上极力渲染,铺张扬厉,词彩纷披,语言侈丽。
(2) 异:①前者冷静沉着,后者热情洋溢;②前者致力于历史、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挖掘,后者醉心于宫室、禽兽等自然景观的描写。
3、《甘泉赋》景物描写的新发展:(1)采用主体向观照对象逐步趋考的方式进行铺陈;(2)铺陈空间的多向维度,展示的是三位六合空间;(3)赋予骚体这种文学样式新功能;(4)典丽蕴藉的风格特点。
第五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1、 东方朔:散体赋,论辩说理,怀才不遇,郁闷
2、 《洞箫赋》采取的是铺陈手法,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制造洞箫的原材料翠竹的生存环境加以铺陈,罗列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用以凸显翠竹生存状态的严峻;二是对箫声功能效应的铺陈,强调它能惩恶扬善、移风易俗,并使人产生特殊的审美感受。
3、 王褒的《洞箫赋》对枚乘《七发》有关乐器的描写有所继承,它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以悲为美,生命一体化的灌注于作品中。“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1、 司马迁的思想:(1)受先秦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赞扬并主张孔、孟宣言的德政,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2)也接受道家的思想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3)重视实地考察,能根据历史事实来考察和判断一些传统观念是否可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因素。
2、 《史记》名称、断限和注本:(1)“史记”一词泛指历史书;(2)一般认为《史记》名称始于东汉恒、灵之际;(3)《史记》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4)三家注:南朝宋裴马因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 《史记》的体例:十二《本纪》纪年,三十《世家》传代,十《表》以正式,八《书》以类事,七十《传》以著名,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弃书。
各个体例之间的关系:各有区别,相互配合。(1)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至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2)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3)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
4、 《史记》的创作宗旨:(1)究天人之际:即究天人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关系:①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的受天命论的影响;②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的反映人物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了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③与董仲舒“天不变,道不变”的主张不同,重视人事;(2)通古今之变:即考察历史发展的原因,“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研究方法,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中去寻找某些规律性的东西;(3)成一家之言:①“一家之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思想体系;②“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③“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的纪传体通史,奠定了史学的独立地位。
5、 《史记》的思想内容:(1)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和残暴罪行:①揭示汉代帝王的丑恶面貌;②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③揭露汉代贪官污吏残害无辜的罪行;(2)热情歌颂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3)颂扬品质优良的中下层人物;(4)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
1. 《史记》人物传记的特点:(1)本纪和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中真实存在的皇帝,根据他们的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世家;(2)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3)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转,合传即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
2. 叙事特点:(1)没有停留于表面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是往往陷入宿命论的歧路;(2)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对起因详写,对于最终结果略写;(3)很强的材料驾驭能力,条理清晰。
第三节和第四节
《史记》的文学成就:(1)成熟的叙事技巧;①沟通天际、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②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A传主地位的安排B传记次序的安排C人物合传的设立;③追寻隐藏深层的决定因素:A重视因果关系的探究;B叙事详因而略果,与叙事主线相关的事件详写;④复杂而宏大的场面的驾驭。(2)成功的人物刻画:①以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②善于将历史故事化,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思想性格;③把人物置于场景中,场面描写细致入微;④用细节描写增强人物形象的逼真感,暗示人物未来;⑤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⑥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有无互见,详略互见);(3)浓郁的悲剧气势:①悲剧人物的的设立:A按其作用分:历史的先行者造成的悲剧,相信旧制度造成的悲剧;B按品格分:完美型、缺失型;②为众多悲剧人物设传,给予深切同情;③探讨人物悲剧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琢磨、难以把握之感;④通过为悲剧人物立传,揭示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4)富有传奇色彩,把传说故事写入传记造成神秘感;(5)语言艺术: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②叙述的语言简练、精炼,极富表现力;③译古语言为当代语,并引用大量民谣、谚语,是语言更富表现力。
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开端之作;(2)司马迁首创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3)《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4)《史记》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一面光辉旗帜;(5)《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令后代作家推崇;(6)《史记》中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7)《史记》许多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1. 乐府的本意:制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把由这个机关采集、制作的可以和乐的诗歌也称为乐府,故乐府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2. 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汉代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的民俗歌曲、歌词等;广义包括两汉,乃至魏晋以后历代作家仿制的乐府作品。
3.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收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
4.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收集在一起,共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人生画面
汉代乐府的思想内容:(1)平民的悲苦与挣扎;(2)士卒异人的控诉和呼叫;(3)男女两性的哀怨与情仇;(4)权势贵要的骄奢与清廉;(5)人在旅途的乐生与恶死;(6)少壮游子的势力与操守;(7)江南采莲的嬉戏与愉悦;(8)动植物的诉说和寓意。
第三节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 两汉乐府诗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2、 汉乐府的艺术特征:(1)注意叙事、场面描写、叙述故事、叙述者:①注意取材角度;②善于选取具有戏剧性的冲突事件;③叙事往往情节完整;④叙事有详有略,详于叙事略于抒情,详写中间过程,略写首位始末,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2)长于写人,塑造人物运用多种方法,如自诉、对话、行动、细节、景物烘托等。(3)语言朴实,极富生活气息,世事情趣。(4)体制多样,西汉多杂言,东汉多五言,总的趋势是由杂言向五言发展。(5)浪漫色彩,奇则异想天开,巧则鬼斧神工。(6)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创作体系:缘事而发、借古题写事实、即事名篇、诗歌为事而作。
第四节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1、 汉代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过渡。
2、 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的诗句的大量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3、 汉代乐府诗歌的曲调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中土各地的乐曲外,还有来自周边民族的歌曲。
4、 对乐府诗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乐曲除楚声和北狄西域乐外,还有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
5、 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第五章东汉辞赋
第一节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1、 班固《两都赋》的艺术特色:(1)改变了传统的劝百讽一模式;(2)内容和风格的契合统一;(3)扩大了描写的笔触范围;(4)详略有致,别具匠心。
2、 张衡《二京赋》的特色:(1)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2)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事物;(3)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4)新鲜事物的注入;(5)主题集中。
3、 《两都赋》和《二京赋》的异同:
同:(1)理性的态度描写京都,在民俗事象与朝政礼仪的处理上持相同态度;(2)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角色的设定有多方面的意义;
异:(1)前者题旨比较复杂,后者题旨相对集中;(2)前者采取回环往复的手法,出现两次循环,后者简化了一些程序。
第二节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1、 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过度,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
2、 抒情小赋分类:纪行赋、述志赋、托物言志赋、爱情赋。
3、 纪行赋:通过旅行见闻书写感慨,以纪行为线索,常常以抒情为主,兼有述志、写景、叙事。
按性质分类:治世之作、衰世之作和乱世之作。
4、 述志赋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寄托情志的作品。
5、 爱情赋:专写爱情。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汉书》
1、 班固编辑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 《史记》与《汉书》对比:(1)前者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建功立业,后者所写的西汉人物是在四海已定、天下统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2)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世袭家族官僚历史,《汉书》则记叙了几代人的事迹;(3)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①《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②《汉书》不但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③《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他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特殊规定,并在全书一以贯之。
第二节《吴越春秋》
1、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辑。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越为主。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2、 《吴越春秋》的特点:(1)叙事完整,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贯性;(2)故事离奇荒诞,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正史的基础上演绎而成,有吸收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3)注重人物形象刻画,注重外貌描写突出人物个性;(4)曲折多变的情节。
第三节《新论》《论衡》和《潜伏论》
1. 东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是桓谭《新论》,这部著作由16篇专论组成,其中《本造》《闵有》《琴道》各一篇,其余分为上、下篇,总计29篇,是一部完整体系的著作。
2. 《新论》特点:(1)内容广博,涉及当时热点问题;(2)用时政和比喻方式揭露巫士的虚幻,指出长寿成仙的荒诞。
3. 王充《论衡》全书85篇,现存84篇。
4. 《论衡》从内容到表述都别具一格:(1)注重为文的实用性;(2)广泛深刻的批判性;(3)紧扣事理的论辩性,《论衡》一书是论辨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4)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论述,都是围绕人类自身的困扰展开,流露出他对于人的终极关怀;(5)文字接近口语,准确精炼,通俗易懂。(以疾虚妄为宗旨,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原因,存在很多局限性)
5. 《潜伏论》共10卷,另有录叙一篇,对当时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和不合理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深刻地揭露。
6. 《潜伏论》的内容:(1)揭露汉代分科召举用人制中存在的弊端;(2)指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的道理;(3)批驳当时文坛靡丽浮夸的文风。
7. 《潜伏论》的特点:(1)针对现实问题发问,是非分明;(2)文雅醇厚,无诡激之论;(3)引经据典,纵横有论;(4)文笔流畅,文字朴实;(5)多用排比、对偶。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1.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班固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词质朴。渲染修饰的成分较少。
2. 班固的《竹扇赋》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3. 班固是东汉较早创作五、七言诗的文人,很大程度上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
4. 张衡是在班固之后继续创作五、七言的著名文人。张衡《四愁诗》是七言诗体的滥觞。
5. 班固与张衡五、七言诗比较:(1)技巧上:张衡较班固更加得心应手;(2)对乐府诗都有所继承,但继承的方面不同:①前者继承朴素质朴,后者继承缛丽华美;②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长于抒情。
6. 秦嘉《赠妇诗》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郦炎、赵壹的作品表现出沉重压抑和强烈的抗争意识,锋芒毕露,与东汉前期文人诗的蕴藉含蓄不同而与建安文学之梗概多气,志深笔长颇有渊源关系。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
1. 《文选》收录了汉代文人五言诗19首,因作者姓名,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题为 “古诗”,后人遂以“古诗十九首”称之,十九首的作者不是一人,也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其内容、风格大体相同,大约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作者是中下层失意分子,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境界。
2. 《古诗十九首》之间的关系:(1)永恒与有限的关系;(2)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3)忧郁与欢乐的关系;(4)来去亲疏的关系。
3.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羁旅他乡的游子,他们的独特感受:(1)敏锐的节序感;(2)微妙的空间感;(3)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4.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1)游子之歌:①思乡情结;②立功扬名;③人情淡薄;④及时行乐;(2)思妇之词:①珍惜婚姻;②自我宽慰;③相隔愁苦。
5. 艺术特色:(1)长于抒情,运用纯熟的抒情手法,惊心动魄,感人至深;(2)运用比兴,巧用起兴发端,通过对景物和生活的细节描写来抒情;(3)直而不野,句平意远,句浅情深。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征:(1)文学的自觉;(2)以宫廷为中心的文学集团;(3)五、七言古体诗的兴盛;(4)自然诗的崛起;(5)抒情小赋进一步发展;(6)文章的骈散化;(7)是个抒发个人的情绪的倾向增强;(8)文风由奥趋简;(9)小说的兴起;(10)玄学和佛教对文学的渗透。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判的兴盛
1. 文学的自觉:(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文学自觉的最终表现)
2.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判的兴盛的原因:(1)魏晋以后的任务品评,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外还增加了许多审美成分,对已享有盛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手法加以品题;(2)人物审美的兴盛,对文艺审美起催化作用;(3)有的文学审美范畴来自人物,而人物品流的划分,也直接影响着文艺批评。
3.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判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皮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在规律;(2)总结了许多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文学创作特点:(1)悲剧心理和悲剧情调:悲天悯人,惜时怜物的独特心理结构,作为悲剧性情调之补偿,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2)生死主题:(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死,如何迎接死的思考)①汉末文人对待生命的整体感认:认识到生命的飘忽短暂,认识到了死亡不可逃避;②建安文士对生命的体认——理性认识渗透于感性认识之中,建安早期诗歌中交织着对生命的哀悼和对现实的伤痛,这两种情绪又是以抒写生命的悲叙为底蕴:③正始文人的人生虚无之感,人生的价值在于超脱,循性任情,知足谦退;④西汉文士的幻灭感,从物色转换,四时交替中往往联想到富贵瞬间幻灭;⑤难以忘怀的生命之重;(2)游仙主题,所谓游仙诗是指描述灵异世界,以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萌芽于秦汉,兴盛于魏晋,衰落于南北朝;(4)饮酒之风:“竹林七贤”饮酒是为了追求物我两冥的自然境界;(5)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颂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隐招诗、反招隐诗。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1)想想世界的丰富;(2)故事性加强;(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4)词汇的扩大;(3)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文学基本状况:(1)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2)文人五言诗完全成熟;(3)散文创作由东汉的冗长散漫干枯严谨变为简约充满个性。
建安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建安十三年前(208)建安文士经历了一个由散到聚的过程:①以描写战乱、抒发忧患意识为主;②在文学格调方面,具有慷慨悲凉之气;(2)建安十三年至二十五年(220),创作表现出群体性;①诗风逐渐向华丽、文采的方向发展,并韵酿形成慷慨任气的风格,就诗歌内容而言,应和酬唱的贵游内容增多,前期那种忧患意识减少,功名意识增强;②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描写军国大事,另一方面将注意力转向生活琐细的方面,大量以动物、植物、珍奇、玩物为写作题材,表现出题材上的细小化,以赋为突出,这类作品以描写精细巧妙见长;(3)建安二十五年至太和六年(232),邺下集团不复存,曹丕进入皇帝角色,曹植一洗“三和少年”的浮华,增加了不少深沉,其忧生之嗟尤其感人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1. 曹操的诗分为四类:(1)事之作;(2)述志之作;(3)游仙诗;(4)咏史诗。
2. 曹操四言诗的特征:(1)抒情言志多与写景结合;(2)多用比兴;(3)节奏强烈。
3. 曹操的整体特点:(1)散文清峻通脱有个性;(2)慷慨悲凉的基调;(3)曹操乐府诗大部分沿袭乐府旧题,也有自创新题,拓宽了乐府文学的表现领域;(4)在曹操的影响下,建安文人大力创作乐府诗,乐府文学与是进入新阶段——文人乐府阶段。
4. 曹丕的诗分三类:(1)晏游诗;(2)抒情言志之作;(3)征人思妇的相思之情及思乡之情。
5. 曹丕的新变:(1)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画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善于选取清词丽句,配以和谐的音律,表达他纤细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勇于创新。
第二节曹植
1.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1)前期主要是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①内容:A抒发功名信念和报国图志;B反映社会现实;C表现贵游生活;D书写友情:E拟诗②创作个性:A兴趣广泛,题材多样;B性格敏感,慷慨多气;C既有贵公子的浮华,又有面对现实的清醒;D文思敏捷,辞采丰富(2)后期主要表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激起的愤懑:①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②用思妇、弃妇托喻身世,表白心迹,不被赏识的苦闷;③述志诗,建功立业和报国无门之悲;④游仙诗,幻想在神仙境界中得到解脱。
2. 诗歌特点:(1)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有蕴含着《楚辞》的窈窕深邃;(2)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3)辞藻、意象、主题丰富;(4)情兼雅怨是从情调而言,主要体现在书写理想被压抑苦闷的诗歌中;(5)深婉委屈的风格;(6)对比兴手法的发展;(7)具有典雅化和世俗化结合的特点。
3. 曹植的诗歌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1)文采富艳;(2)他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3)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
1. 王粲诗歌创作以建安十三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1)他经历汉末战乱及流离荆州阶段,诗歌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现实和怀才不遇;(2)忧患意识减少,功名意识增多。
2. 王粲诗歌特点:(1)感情深沉,慷慨悲壮;(2)“自伤”是他写诗的出发点;(3)对百姓的同情和施展抱负的愿望;(4)发愀创之词。
3. 刘桢的诗两类:(1)赠答诗;(2)游乐诗。
4. 刘桢诗特点:以气势取胜,目无千古的气概。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风骨:(1)强烈的建功意识,东汉末年的战乱,建安文人饱受离乱之苦,激起政治热情、建功立业和扬名后世的想法;(2)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3)人生苦短的感慨,三种态度:①单纯的悲叹;②感慨岁月短促、功名未立;③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最求更高人生价值;(3)创作个性高扬,鲜明的个性色彩;(4)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诗歌带有浓郁悲剧色彩;(5)结言端直的写法。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1. 诗歌的总体特征:(1)文学极少写时政,其激烈批判反限于儒术、名教、礼法及礼法之士;(2)诗杂仙心:嵇康注重老庄哲学中的道法自然,其诗多循情、任性之论;阮籍注重道家全身辟害之说,其作品中对现实的激愤,对人生乖缪的悲悼,对生命不永的哀叹交织在一起;(3)对清虚高旷、自然悠远诗歌风致的追求,也是玄学的影响。
2. 阮旨遥深
《咏怀诗》八十二分析:
主题思想:(1)忧生之嗟是其一大主题,感慨世道无常,人生无常;(2)志在刺讥,不仅反映现实还触及人类和世界的一些基本关系;(3)少量写了理想和追求,理想境界为玄远境界,对理想境界怀疑;(4)隐约曲折。
风格特点:(1)蕴藉含蓄、自然飘逸;(2)朴素、明朗、简劲、有力的语言风格.;(3)取材随意,命意旷远萧散,结构张弛有度,章句婉转无力,文字即含润采又颇浑朴,表现了诗人任情适性的理想追求,由于作者气质简洁明朗,诗歌意境超凡脱俗。
感情特点:(1)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2)直接感慨人生各种伤痛;(3)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4)写愤懑与出世之情时,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
地位:(1)《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2)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与形象相结合,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怨的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刻;(3)首创五古组诗的体制。
3. 嵇志清峻
以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1、 太康诗风: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 西晋诗人的努力:(1)拟古:模拟《诗经》、《古诗十九首》成为当时的风气,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上皆沿袭原题,格调上便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倾向;(2)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繁指描写繁复、详尽;缛指色彩华丽。
3、 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的繁缛主要表现在:(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
4、 西晋诗歌新变的表现:(1)对仗艺术的加强,叙事、体物、抒情、达意,陆机皆以仗行对之,其状物之句,两物类相同,形容相似;(2)体物更加细致;(3)模拟成风,陆机的乐府诗、拟古诗,重视古诗的情节主题,而在语言上务求新词语、新意象,增加藻丽、典雅的色彩。
5、 陆机今存诗107首,近一半为模拟之作,还有不少公宴诗,内容上:(1)追求功名不能遂意之忧思;(2)在洛阳游宦的孤独。不足之处:繁芜、情浅
6、 潘岳诗分类:(1)应诏、赠答诗;(2)述志诗;(3)亲情之作,真挚丰富的内涵。(喜欢铺排,缺乏必要的剪裁和含蓄精炼的工夫)
第二节左思、张协与刘琨
1、 左思诗的特点概括:(1)《咏史》诗的主要内容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①表现诗人的自信心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情调激昂;②从反面批判权贵,在对权贵的蔑视中实现自己的清高和尊严,颇有悲凉之气;③主要揭示显示的不平等,在悲凉中颇含愤概;(2)用历史材料来印证,处理史事方法自由:①将几个古人合并在一起,表述一个主题;②将两类性质不同的人物对比,相形见意;③以古人自寓;④借影古人,主在自叙;⑤以古人为鉴。(3)左思风力:充沛的感情,充实的内容,在措辞上没有过多的雕琢,左思的诗具有以气见长,风骨劲爽的风格。
2、 张协:既有文采又较少芜累。
3、 刘琨: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亦于建安风格一脉相承。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1、 陶诗按题材分有五类:(1)田园诗,少数为前期作品,大多为弃官归里后作,以“田园好”为基本主旨,通过描写田园物景的甜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悠然自得的的心境或表现田园生活的真意趣,或写与相邻父老交往,或写自己的贫困和农村的调蔽;(2)咏怀诗和咏史诗,咏怀诗多写人生之感,或感叹身世,或写自己高洁卓拔的品格;表现出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常以松菊自比;或感叹时光流逝而自己壮志未酬;咏史诗,多写历代贤士,或赞扬他们知足不辱,或推崇他们的与抗争的壮志,名为咏古,实为咏怀,是以古人来勉励自己;(3)行役诗,宦游期间作品,共同主题:悲叹行役的悲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4)赠答诗,以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调调,塑造了一位仁者形象;(5)还有一些发挥哲理的作品;另有写宗族或对儿子加以训诫的诗。
第三节陶诗的艺术及其渊源
1、 陶诗的艺术特点:其诗歌风格的特质就是自然,出于其“质性自然”的气质和性情:(1)诗歌创作的自娱性,抒发自我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2)亲切真实,坦白诚恳;(3)朴素自然,平淡无奇;(4)朴实中有华采,平淡中有意蕴;(5)情、景、事、理的浑融。
2、 陶诗风格形成的原因:(1)陶诗是人生体验的结晶,陶诗永恒的魅力,正在于对人生各种矛盾的揭示和化解的高度,成熟的理性;(2)陶渊明的人生矛盾主要是出与入的矛盾;(3)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从激励到平淡,从矛盾到和谐的过程;(4)陶诗的激情是经过理性平衡后表现出来的,这样就形成了淡与不淡的交织风格;(5)魏晋二百年间,兼具“质性”有“古真”浑朴自然的血写作态度,对大自然衷心爱好,又有“弥朴弥巧”文学才能者,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3、 陶诗的艺术渊源:(1)陶诗的诗风近于汉魏体,与两晋诗风有别;(2) 从体制上讲,与魏晋杂诗、言志诗、咏怀、咏史自有承袭关系;(3)行役诗,也是两晋纪行、游览体的继承;(4)田园之作亦为两晋诗中叙隐逸高之体制。
第五节陶渊明的符号意义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1)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2)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3)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4)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士大夫抒发人生理想,、寄托生命情怀的一个载体;(5)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价值;(6)陶渊明对于“自然”这一生命境界的深刻理解,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哲学思考有共同之处:都对于纯澈、澄明的自然美执着追求。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1、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吴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以建康为中心的吴地,西曲主要产生于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吴歌大多产生于东晋、刘宋,西区产生于宋齐梁陈居多。
2、 南朝民歌大多数为情歌,南朝民歌大部分产生于城市,多出于于商人、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可以视为“城市之歌”。
3、 兴盛的原因:(1)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的繁荣;(2)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3)上层社会喜好。(西曲多写水边船上旅客的离别之情结合劳动来写爱情,风格较吴歌开朗明快)
4、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征:(1)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2)语言清新自然;(3)双关语的广泛运用。
5、 《西洲曲》:(1)构思圆满,有婉转回环之美;(2)多用比兴,比兴夺取江南风物;(3)善用顶真,谐音双关。
第二节北朝民歌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1、 北朝民歌反映的面比南朝民歌广:(1)表现北方风景和游牧民族生活;(2)表现崇侠尚武精神;(3)反映战争;(4)反映羁旅生活和流亡生活的思乡之作;(5)反映贫富不均和不合理现实;(6)反映婚姻爱情。
2、 北朝民歌艺术特色:(1)语言上,南朝民歌婉转轻艳,北朝民歌爽直坦率;(2)风格上,南朝民歌哀淫糜蔓,北朝民歌豪放刚健;(3)形式上,北朝民歌虽然也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形式,并发展七言古体诗和杂言诗。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1、元嘉三雄:谢灵运——门阀士族的失意文学 顾延之——歌颂君王和朝廷的雅颂文学 鲍照——反映寒素由发奋追求到失意的人生经历的文学
2、谢灵运的思想性格:(1)政治失意造成的牢骚,以及后来由于周围环境日益险恶引起的焦虑恐惧,是其作品的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2)其作品普遍表现出对隐逸的向往和满足。
3、谢灵运的山水诗:(1)谢灵运寄情于山水,是为了化解他内心的愤懑和焦虑,也有负隅抵抗的味道,因而其山水诗总体上仍有寄托;(2)山水在谢灵运的主观中往往是玄理的外化,同时壮志未酬的牢骚,隐藏在玄理背后,就整体而言,其山水诗仍可看作是玄言诗的继续;(3)谢灵运的成功作品往往能寄情于理,融情如景,“叙事——写景——说理”的章法,写景繁富,多堆砌辞藻,说理大抵用玄言词句,且重复迭见,缺乏真情;(4)鲜丽清新:①永嘉、始宁山水以幽峭秀丽见胜;②受道家自然观和佛教顿悟学说影响,追求一种自然美的倾向;③“经营惨淡”“钩深索隐”“匠心独运,少规往则”;④相对于顾延之的五言诗的“理过其辞”而言;⑤谢灵运描摹山水,以新、奇、险取胜,其“自然”,不过是穷力追新,千锤百炼的结果;⑥富丽精工,情、景、理的隔离;(5)谢灵运山水诗的技巧:①拟人手法;②声色的描绘。
4、谢灵运山水诗在题材、审美情趣上都是一大创新,也是魏晋诗歌向齐梁过渡的桥梁。
5、山水诗的产生:山水诗直接脱胎于玄言诗,玄言诗分为两类:(1)纯理论探讨的;(2)借助自然形象,自然界的变化和现象都体现“道”。
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
1、《拟行路难》:
“路”指的是“世路”
《拟行路难》十八首(1)写自身遭遇,控诉现实的不平,也写那些贵族们表面富贵、安逸,实则内心苦闷、空虚;(2)无论写自己还是写他人,写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写从军的士卒还是深闺的少妇,诗人的意图是要写出种种际遇中人生的悲哀;(3)人们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但是行路之难是共同的。
2、鲍照的拟乐府:
由于出生下层,社会经历丰富,敢于直面现实,因而其拟乐府充分、深刻地表现社会生活,写出了自身真实地生活遭遇和人间种种世相
(1)表现建功立业地愿望和抒发寒素备受压抑的痛苦;(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其中也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之气;(3)表现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和情趣。
艺术风格:(1)激荡人心的节奏,除拟汉魏旧题,也用当时流行的歌曲;(2)文甚遒丽:遒:指笔力遒劲,有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风格,“丽”:语言华美,(3)吸收民间音乐的成分。
3、鲍照发展了七言体,并创造了七言体为主的歌形体。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歌
1、齐梁诗歌概况:从刘宋后期南齐(479-502)永明年间(483-493),文坛上模拟成分。
2、竟陵八友: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萧衍
3、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从古朴、典重走向华美、轻绮,由古体走向近体,由情志兼叙、不失风骨、劲爽走向滥情、色情的绮艳。
4、宋临川王刘义庆文学集团,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萧绎文学集团
5、永明体: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齐梁陈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6、谢灵运诗中的反对“反对”、“骈枝”及双声、叠韵的大量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27 19: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凑,[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3-3-27 19: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5-2-20 00: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顶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4-11 23:52 , Processed in 0.1079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