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回复: 2

《中國現当代文學》第五编 文革文学

[复制链接]

2

主题

12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发表于 2022-11-30 14: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編 1962年—1971—1978年
第七章 文學思潮與文學運動
“文革”文学可分为前期(1962年—1971年)和后期(1971年—1978年)。
第一节 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的完成与“写作组”的出现
(一)《纪要》
两个批示 1963年12月和1964年8月,毛泽东先后两次对文学艺术进行批示,全面否定建国以来文学创作,对文艺组织管理工作表示强烈不满。批示下达不久,文艺界迅速进行整风,掀起了大规模的批判“封资修”的运动,戏剧和电影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直接导致了《纪要》的产生。
《纪要》 为了进一步把文艺界“全盘系统地抓起来”,对文艺界实行“全面专政”,1962年2月,形成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实际上并不存在该座谈会)。其核心是“文艺黑线专政论”,污蔑文艺界被一条黑线专了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纪要》提出了纲领,标举江青参与的“革命现代京剧”的功绩,将其推到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前台;明确提出“重新教育文艺干部,重新组织文艺队伍”,为摧毁现有文艺组织,洗劫文艺界提供了依据。《纪要》的推行,给文艺界带来了灾难性的恶果。
“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具体内容:
1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
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等。
2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
3污蔑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队伍“黑”。
《纪要》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的基本形成。
1“根本任务”论 文革期间,为了给“阴谋文艺”提供理论根据,江青一伙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一整套创作理论。“根本任务论”是其核心命题。《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经“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进一步阐释、系统化,使之成为“文革”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根本任务论”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2“两结合”创作方法论(上文)
3“三结合”创作方式论 1964年7月,江青在《谈京剧革命》中提出“抓创作的关键是把领导、专业、群众三者结合起来”。
4“主题先行”论 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到”。无论对哪种体裁,该主题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据此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这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使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
5“三突出”创作原则 1968年5月,“四人帮”党羽于会咏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后经姚文元定夺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它完全违背文艺创作的规律,无视生活和文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将其一概归结为英雄与非英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的被陪衬与陪衬关系,造成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扼杀了文艺的独创性。
(二) 写作组及其他
“文革”写作组 是出现于“文革”时期、按照“文革”意识形态标准和“文革”文学创作规范进行操作的集体写作形式。它的产生与“三结合”创作方式提倡的重新组织作家和评论家队伍联系在一起,既是“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的一部分,也是其全面确立后走向现实实践的必然结果。“写作组”的设置有相当的组织性和严密性,往往以化名的形式出现,肩负着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目的和文化厚望,占据全国重要媒体的版面,成为传达中共中央路线斗争最新动向的舆论策源地。其中,“梁效”写作组是“文革”后期为江青一伙人所操纵的最重要的舆论工具。
被遮蔽的鲁迅形象: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时期,始终存在着一条与鲁迅文学精神背离的政治功利性的线索。毛泽东将鲁迅英雄化与革命化,此后对鲁迅的政治宣扬,与对鲁迅启蒙思想、批判思想和怀疑精神的淡化、消解同时并存。鲁迅被抹上浓重的阶级斗争和“文革精神”的油彩,面目全非,致使鲁迅及其作品长期被误解和歪曲。
第二节 后期:显流与潜流
显流文学 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展开,一些刊物逐渐得以复刊,文学创作则开始按照全面的“文革”文学创作规范进行实践。这种以“样板戏”为榜样,完全按照“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的文学,被称之为“文革”时期的“显流文学”。
1小说:《虹南作战史》《金光大道》《闪闪的红星》等。
2诗歌:《理想之歌》《西沙之战》等。
小靳庄诗歌运动 “文革”后期,江青到小靳庄大队“考察”,组织诗歌创作。它是符合“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的文学生产现象,以顺口溜的形式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突出“工农兵”中“贫下中农”和“民兵”的创作者地位,是“文革”时期实施“无产阶级新文艺”的重要试验形式。
3戏剧:晋剧《三上桃峰》、湘剧《园丁之歌》等。
4电影:《春苗》《欢腾的小凉河》《反击》《盛大的节日》《千秋业》等。
潜流文学(地下文学) “文革”时期,在文化高压专制下,出现了地下文学。它们不像主流文学那样通过常态的媒介运行、传播,而是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不顾压迫、收缴、查禁、围剿,甚至批斗、坐牢、杀头的危险,自发地创作和传播,诞生了一批文学作品。其中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和“天安门诗歌”,充分表现了文学对高压政治的英勇不屈的抗争。前者以手抄本的形式秘密流传,成为“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代表作;后者则推动地下文学进入可歌可泣的高潮,谱写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悲壮的挽歌与战歌。它们挖掘了埋葬阴谋文学的坟墓,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
“手抄本”小说 是“文革”时期特有的文学类别,是与“显流文学”相疏离甚至对立的文学样式。它一般先由某人匿名写作,然后由喜好它的人抄写传阅;在传抄过程中,抄写人有时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好恶加工或修改。
“手抄本”小说有三种类型
1以启蒙主义为精神特征,张扬科学、民主、爱国、爱情等主题,固守知识分子价值立场,艺术水平较高。如《第二次握手》《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公开的情书》等。
2娱乐猎奇类,数量最多;作者多受国外侦探小说的影响,有一定的西方社会和文化习俗的知识,没有政治顾忌放胆畅写,较有艺术性。
a主人公和故事大多发生在国外,如《303号房间的秘密》等。
b现代公案,主要写建国初大陆的反敌特,如《一双绣花鞋》等。
3性生理性心理探秘类,在故事框架中主要渲染“性”的描写。如《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等。
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清明节前后,数百万群众冲破当时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通过主要送花圈、献挽联、作演讲、张贴诗词、朗诵悼词、祭文等形式,表达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这些诗歌在1978年底结集出版,使其文学精神迅速广泛地传播。这些作品虽然仍遵循着“文革”文学创作规范,但体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诸如“伤痕”文学、“悲愤”式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出现。
贵州诗人群 是指60年代中后期,贵州一群青年诗人及文学艺术爱好者黄翔、哑默、路茫等,逃逸于“文革”政治风暴之外,经常在一个废弃的天主教堂里相聚一起,对文学、美术、音乐进行探讨和创作,其中在诗歌创作方面成绩较大。
白洋淀诗人群 是指在“文革”中后期,一批由北京赴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此外还包括北岛、严力、江河等文学青年,他们常赴白洋淀以诗会友,交流思想感情。他们的诗作表现了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和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
第八章 “文革”前期的文學創作
一 概述
1政治环境越来越严峻,此前有限的文艺调整迅速逆转,“文革”权力阶层在文艺创作上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严重的公式化和口号化,使该时期文学创作陷入了“文化上文艺上的农民主义”的极端,说明一个民族在精神上陷入反现代反文明的蒙昧状态。
2文学刊物从陆续被整改到全面崩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的发展,通过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愈加乏善可陈。
3该时期文学创作更急切、更直接地为现行政治服务,“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主题先行”论等极端原则的提出,使文学创作呈现出极其严重的模式化。
该时期作品普遍存在着“忆苦思甜”模式,为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确立合法性,回顾过去、歌颂现在、展望未来成为这类作品共有的“三段式”结构模式。
二 诗歌
1主要形式是政治抒情诗和叙事诗。前者往往从配合阶级斗争的理念出发,抒发革命豪情;后者主要通过农村、工厂等各种斗争事件的讲述,告诫人们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严峻性。
2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使一草一木都喻示着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化作对付阶级敌人的利器。
3多铺陈罗列,东拉西扯,历数“革命圣地”和领袖足迹所至的地方,大量运用排比,极尽语言的奢华,在貌似开阔的联想中表达流行的政治理念。
4在表现形式上,自然景物被充分政治化,作为无边无际的阶级斗争联想。在思维上表现为二元对立,意象正反对比,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性消失殆尽。
5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背离了最起码的常识和理性。
该时期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经常运用新辞赋体和新楼梯体,追求一种气象宏阔的效果,饱含政治乌托邦的情愫,便于朗诵,具有一种演说的鼓动性。
三 小说
该时期,作家的写作风格与可表现的主题已明显单一。短篇小说被大量出现的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速写与故事所代替。长篇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脸谱化倾向更为严重,“新人”身上越来越多地笼罩着“文革”政治色彩。
“文革”小说模板规范:
1浩然《艳阳天》 将一个原本可以展示农村合作社内部真实困境和深层人性问题的“抢粮事件”,被作者处理为严峻的阶级斗争。小说的局部描写因语言贴近农村生活,细节真实,多少能掩盖政治说教的空洞与虚假。
2金敬迈《欧阳海之歌》 作品细致地表现了欧阳海近乎自虐的“自我完善”过程,受到许多高层领导人的赞扬,被认为“是毛泽东时代的英雄史诗”。
四 戏剧和电影
社会主义教育剧(政治教育剧) 1962年,周恩来批判了“左倾”思潮,而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再次鼓励了“左”倾思潮的涌起。话剧于是在两种思潮的夹击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它以对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分为两类:一是完全不顾生活真实,一味图解阶级斗争理论的,如《夺印》;二是矛盾冲突和人物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由于错误思潮的揠苗助长,严重损害了作品的本质真实性,如《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不要忘记》《青年的一代》。这些剧作不仅扼杀了剧中人物的“人”性,也参与了对于观众的人性、个性、理性的扼杀。
《霓虹灯下的哨兵》1旨在教育共产党人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但将其必要性建立在敌对阶级依然存在的狭窄脆弱的基础上。2表现出时代特征和部队生活气息,局部的真情描写多少掩盖了政治说教的空洞与虚假,但人物的生活真实性难逃被政治概念的符号化。
样板戏 “文革”期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吹捧它们是向封、资、修文艺顽强进攻的突出代表,是文化革命有破有立的伟大创举。此后,“样板戏”走进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成为阴谋政治的工具。它是建国以来文艺上政治实用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之集大成,其本质是非理性、非人化、反现代。它在蒙昧时代加深着国人的蒙昧。
第九章 “文革”後期的文學創作
第一节 “顯流文學”
(一)叙事模式与抒情模式
作为一种激进的文学创作和文化诉求,其负面后果,必然会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人类的文化构想,留下许多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叙事模式:
一 以“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对立为核心的人物伦理谱系的设置。
“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分为“主要英雄人物”和“次要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通过神化修辞几乎成了能先知先觉、说话做事永远正确的非凡人物。
对“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神化修辞表现为精神上的神异化描写、行为上的全能化描写、相貌上的英武化描写、道德上的圣洁化描写。
二 具有“无产阶级”身份资格的人物成长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情节设置。
1“资格认定”:是否经历过“阶级苦难”、是否具有“阶级仇恨”——“物品铭证”“身体铭证”“姓名铭证”
2“英雄垂范”:其他“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壮烈行为和感人事迹进行震撼——“亲眼目睹”“间接耳闻”“圣像复现”“圣物流传”
3“精神提升”:最重要的一步——“英雄引导”“著作启发”
4“炼狱考验”:将“成长之人”放在最困难、最艰苦甚至最危急的环境里
5“命名仪式”:“参军”或“加入中共产党”
三 沾染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人物被挽救过程的情节设置。
1重新唤醒“病人”的阶级觉悟及其应有的阶级立场,多为某人在“病人”面前进行“苦难申诉”,并伴以“物品铭证”“身体铭证”“姓名铭证”。
2调动“病人”亲近之人的积极力量,通常由“面对面教育或交锋”和“远方来信”两种方式完成。
3以“圣像复现”“圣物流传”的形式驱除“病人”身上的“资产阶级思想”的魔性和邪气。
4“痛下针砭”,由“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亲自出马,用“无产阶级思想”在“病人”的“心窍迷塞处”“猛击一掌”,使之回到“神智清醒”的健康状态。
5“病人”被彻底治愈的征兆:“痛哭流涕”。
抒情模式:
“无产阶级之恨”和“无产阶级之爱”的抒发和表达,构成两大情感主线。分别对应着一套象征符号,前者以“妖魔鬼怪”为核心,后者以“红太阳”为核心。
“无产阶级之恨”情感抒发和表达的环节
1进行“苦难申诉”,有时伴以“物品铭证”“身体铭证”“姓名铭证”。
2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修正主义路线和资产阶级当权派,表达誓死进行“阶级斗争”的义愤和决心。
3祭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法宝,表达“资产阶级”的“变天”梦想必然会破灭的信心和乐观情怀。
“无产阶级之爱”情感抒发和表达的环节
1进行“苦难申诉”,有时伴以“物品铭证”“身体铭证”“姓名铭证”,然后进行“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对比,表达对“共产党”、领袖的感激之情和赞美。
2在“党内出了修正主义”“资产阶级企图复辟”的危险时刻,赞美歌颂“共产党”及其领袖能够力挽狂澜、及时“挽救革命”。
3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指引的“共产主义明天”的无比憧憬和坚定信仰。
(二)“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塑造
1在形体上,高达英武,在精神状态上对阶级斗争动向敏锐警惕、正义凛然、斗志昂扬。
2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思想”:高度的“阶级斗争”觉悟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修养;爱情、亲情、生命欲望等被驱逐。
3“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生命中的终极性追求和强大的道德精神动力;“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以这种道德理想主义标准去要求和“改造”他人一同献身。
第二节 “潜流文学”的创作
(一)隐秘的诗歌与散文写作
该时期隐秘诗文对“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的疏离、对立:
1对“文革”激进的政治风潮和社会动作作出较明显和直接反映的诗歌创作,如蔡其矫、穆旦、曾卓、牛汉、绿原、流沙河等老诗人的诗,食指、黄翔、北岛、多多等青年诗人的诗。
2以极隐晦的形式曲折地反映“文革”社会现实投射到内心的深层感受,以冷僻奇崛的意象构筑一个远离“文革”生活表象的艺术情感空间,如根子、哑默的诗;对“文革”的政治风潮和社会振荡予以回避和悬置,另辟新的表现领域,如舒婷对爱情亲情的感悟,顾城对童话世界的憧憬,芒克对土地、大自然的亲和,丰子恺对小人物、小事情情趣盎然的勾描和玩味。
两大创作群体:1老作家群体,如流沙河、曾卓、牛汉、绿原、穆旦、蔡其矫、丰子恺等;2新生的青年诗人群体,如“贵州诗人群”“白洋淀诗人群”等。
流沙河 此期代表作《故园九咏》,浅白晓畅,在平实中娓娓道来,韵味悠长。《仲秋》诗中浅白的语言中透着幽默。其中又含着酸涩。
曾卓 写有《悬崖边的树》,塑造了身处“文革”政治风暴中受难者的形象,备受摧残打击却孤傲顽强,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乐观精神。
牛汉 写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树》《巨大的根块》等,《半棵树》中表现出身处苦难和逆境中坚忍不拔、生命不息的人格形象。
蔡其矫 有抒情诗《玉华洞》《祈求》等,表达对束缚心灵自由、戕害人性的抗议,颇具浪漫诗风。
丰子恺 此期创作避开“文革”的混乱、疯狂与喧嚣,将笔墨对准了市井小人物、时令风物,写出了一种真性情、真趣味;着力捕捉自在的生命状态和自由的精神状态,体现出知命达观的人生智慧和态度。
食指 诗歌中饱含忧患意识、浪漫情怀、使命感与理想精神。《相信未来》一诗,以极富象征色彩、巧妙组合的意象,表达其深深的失望中寄寓着坚定的希望的感情。《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准确而生动地概括了青年人由激情转向绝望、由理想堕向深渊的复杂的心理,用构思奇特的诗句,形象地表达出母子之间相互牵挂的离别之痛。《鱼儿三部曲》用追求自由的鱼儿的死,曲折地暗示了“文革”时期人世间最悲惨的一页。
黄翔 《野兽》一诗形象地概括了那个野蛮时代的暴力、愚昧和残酷,结尾处鲜明地表达了一个醒悟者坚定的反抗意识。《火神交响诗》以宏伟的精神之音对那个狂暴的时代进行了批判。其中,《火炬之歌》洋溢着“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精神,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警醒。《长城的独白》中采取第一人称的抒情视角,表达了一种深厚的历史意识和高远的人类情怀。
多多 诗作有《回忆与思索》《陈述》《万象》《无题——陈述之三》等,以荒诞的诗句对“文革”那个野蛮年代的人性沦丧进行了理性的批判,风格阴冷绝望,率直与锋芒中渗透着现实的残忍。
芒克 有组诗《城市》《天空》、《阳光中的向日葵》等。善用象征色彩浓郁、隐晦斑驳、恍惚闪烁的意象群去构筑阴暗灰冷的世界;此外,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示出一种深邃而健全的人性色彩,表达了一种更加广阔而自由的情怀,色调明朗。
根子 有《三月与末日》《致生活》等,诗中有一种冷静的痛感,具有冷峻的思想、悖谬的抒情视角、奇警而锐利的语言、充满人性深度的写作方向。
哑默 其诗歌是典型的个人化的灵魂独语。《海鸥》中写了一个固守在自己的精神空间里独行的梦幻者和求索者的形象;《启明星》中“桅杆”“灯”“雾”“彼岸”“锚”“黎明”等意象构成了一个独行人在孤寂中不懈求索的意境。
(二)“手抄本”小说的文学史价值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1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再是“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而是高级知识分子形象,将丁洁琼的爱情与爱国主义感情糅合在一起。
2不以“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阶级斗争”模式作为情节线索,而是以爱情悲剧作为情节主线,着意刻写并极力张扬、讴歌刻骨铭心的爱情。
a一曲受难中的爱情赞歌:苏冠兰和丁洁琼在离别之后的苦苦思念。
b这份历经磨难的真爱仍然是一个悲剧结局。
3其创造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它的现实主义深度,主要表现在对苏冠兰与丁洁琼之间刻骨铭心之爱情的真实描绘上。
赵振开(北岛)的《波动》:
1小说反映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和精神崩溃的现实,站在人性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对“文革”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2塑造了复杂的人物形象与性格,具有同类“手抄本”小说难有的精神深度。
a肖凌:孤独、愤激、痛苦、焦虑、苦闷、绝望,构成了她的表层精神特征,在行为和心理、思想上具有复杂的内涵。
b白华:一个精神垮掉的青年类型,主导性格是冷酷和疯狂,其行为既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又具有行侠仗义的一面。
3不重情节铺展,整个章节由不同人物的自言自语构成,从不同视角对同一事物进行解说,具有客观、冷峻的艺术风格。
4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凌乱的语言跳跃,扑朔迷离的心理感受,晦涩难懂的哲学说教,营造出朦胧的艺术氛围。
5语言生僻奇崛,往往能生发出一个可供想象的艺术空间。
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
1在某种程度上受“显流文学”影响较深。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依然浓墨重彩地在小说中得以渲染,人物几乎只是些象征符号。
b公安人员被敌人逮捕和严刑拷打时,其言行表现出像“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一样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
2“阶级斗争”基本上被悬置和延宕,叙述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在情节的惊险、事物的怪异和气氛的神秘上。
3作品对“阶级斗争”理念一本正经的叙述,不自觉陷入了反讽的语境和语言张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颠覆后果。
4大量插入地理风貌、名胜古迹、奇风异俗、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政治秘闻、破案技巧、故事笑话之类的内容,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30 14: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真的是神仙!爱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发表于 2025-3-28 17: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4-7 15:54 , Processed in 0.0961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