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回复: 5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1-30 15: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使用的教材为马工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主编袁世硕。本文主要整理上册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复习重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走向自觉)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独立时期
1、文的自觉与人的自觉
两汉文学一方面未达到文学自觉的境地,一方面也为文学自觉做了必要的准备:
① 汉代文学主体是赋而非诗。
② 文人的出现无法作为文学自觉与独立的标志。
③ 汉代是经、史、子、集渐趋分离,文学逐渐摆脱经学束缚的时代。
④ 汉代以来抒情传统的建立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⑤ 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
⑥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与两汉时期文学的独立紧密相关。
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还体现在时人对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探索上。
2、文体辨析、文集编纂及文学批评的兴盛
① 东汉时期,文体大备,日益繁荣,促进文体辨析的产生。
② 文章体类增多,文体界限不清,至南朝时,文学地位提升,文体辨析变得尤为迫切。
③ 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一方面促进了写作,一方面也促进了批评。
④ 总集。别集的编纂成为文学独立、自觉的另一个标志。别集的兴盛促进了总集的编纂。
⑤ 作品数量增多、文学批评兴盛促进集部的兴盛。
⑥ 文学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的论文和专著,为后世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制度、政权、学术、士风与文学写作
1、门阀制度与文学写作
门阀制度:门阀制度(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
① 门阀制度几乎完全堵塞了庶族寒士的仕进之路,到自己了则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② 门阀制度削弱皇权专制,为个性、思想的相对自由发展开拓了一定的空间。
③ 门阀制度致使时人具有强烈的门第观念,并在文学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④ 士族对寒族的高压令许多才秀人微的寒士发出了不平之鸣。
2、政权更迭、南北对立与文学写作
① 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战乱分裂的局势,政权的更迭十分频繁,一方面,自东汉末年礼教对人的控制已渐松弛,曹魏的统治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次大解放;另一方面,频繁地改朝换代导致统治者对异己思想进行残酷打压。
② 魏晋南北朝是南北政权对峙的时期,在文化上表现为不平衡发展。南北虽然对峙,但文学交流频繁,而且形式多样,促进南北文化融合,并直接促进北朝文学进步,同时北方文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在许多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了南方文学。
3、学术思想与文学创作
以生命为主题的诗歌创作,玄学诗风开始酝酿、流行,佛教传入,隐居成为诗人的一大主题。
4、士人品格、文人阶层与文学表现
① 魏晋至南朝的文学发展中士人的品格在政治高压下每况愈下,严重影响了其在文学上的表现。
② 降至南朝,士族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寒族逐渐典掌机要,但士族不仅仍保持着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在文化上也具有相当的优势。
③ 南朝士人在品格上经历了对东晋高雅追求的反叛和向西晋低俗心态的回归。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韵学的初步发展,为人们在文学中运用声律提供了可能;骈文兴盛,以及近体诗格律的建立对唐宋诗文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
1、文学的新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以新变见长,每个时代、每种文体、每位作家,皆呈现出独具的面貌。
2、声律的创建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音韵学的创始和发展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声律的创建和运用主要在诗歌和骈文领域。
3、诗歌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非中国诗史上最昌盛的时期,但许多诗歌和诗人已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
第一章 三国文学
第一节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
文学特征:志深笔长、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
1、曹操对乐府旧题目的改造
曹操(155-220),字孟德。曹操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长于以乐府诗词写时事。曹操的诗一部分反映了汉末大动乱的社会现实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一部分是抒写个人情怀的诗歌。曹操的乐府诗与汉乐府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曹操的散文不拘一格,打破了两汉骈俪典重的趋势,行文中常有一股真率通脱之气。
2、曹丕的诗歌成就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曹丕的诗歌题材大致分为三种:


曹丕敏感多情,极善于选用清丽的词句、委婉的韵律,因此曹丕非常适合创作游子思妇之诗,从而形成清丽纤弱、便娟婉约的风格。她的文章也具有同样的特点,特别是她的书信,直抒胸臆,具有感人的力量。
3、建安诗坛的最高峰——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
① 曹植前期志得意满,写战乱中人民生活的悲惨,对此寄予同情。
② 曹植常以“烈士”、“壮士”自期,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实现天下安定统一。
③ 曹植后半生在遭受迫害和嫉妒压抑的环境中度过,诗歌题材反映自己的遭遇和对骨肉相残的愤懑之情。小字后期的愤懑之情不得不用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寓言、思妇、弃妇之诗。这类诗继承林 屈原以夫妇喻君臣的笔法,缠绵悱恻,寓意深远,寄托了他为君所忌、怀才不遇的苦闷。
④ 走投无路之时,曹植甚至将理想幻托于仙界。
⑤ 曹植的成就:曹植的诗歌代表着建安风骨的最高成就,以及此后五言诗的发展趋势。其诗歌特点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备文质”。
A. 曹植在诗歌中倾注了极为强烈的情感(骨气奇高),曹植浓厚的思想情感还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骚传统。
B. 曹植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也有极高要求。
⑥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他真正实现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五言诗的转变,对后世诗坛的发展影响深远。
⑦ 曹植兼善各种文体,在辞赋方面发扬汉末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曹植的文章更扬厉雄放,骈俪化倾向较强。
4、蔡琰与《悲愤诗》
蔡琰,字文姬。蔡琰的《悲愤诗》继承了汉乐府自叙身世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叙事与抒情相交融,是文人叙事诗的一个高峰,与《孔雀东南飞》连璧,对后世影响很大。
5、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标志。建安文学的共同特点是慷慨尚气,“尚气”提倡个性化的创作,促进了当时文坛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建安文学在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学艺术化倾向。诗文在骈偶对仗、使事用典、声韵协调、辞藻华丽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这是文学创作文人化的典型特征,是文学自觉的表现。
第二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1、阮籍及其《咏怀诗》
阮籍(210-263),字嗣宗,建安七子阮瑀之子。 阮籍是继曹植后又一位重要的五言诗诗人,他从表达方式到题材命题等多方面开拓、丰富了五言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嵇康及其四言诗
嵇康(223-262),字叔夜。嵇康最擅长的是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成功典范。嵇康摆脱令人《诗经》和乐府的影响,相较曹操的四言诗又有所创新,直抒胸臆,写出了她潇洒超然、情峻豪迈的情怀与境界。
3、阮籍、嵇康的散文
阮籍和嵇康在散文方面是代表正始文学的最高成就。阮籍代表作《大人先生传》,嵇康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正始文学正是以其师心独见、使气任情,接续着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独造出一种俊逸清远的意境。
第三节 吴、蜀文学
1、吴国文学
代表人物:张纮、韦昭
2、诸葛亮与《出师表》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出师表》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出师表》没有文采艳丽,而是求其实,求其情,文中多处骈散并用,庄重又不失流畅,文字略有所选择,就事论事,事事中理,质略胜于文。
第二章 两晋文学
两晋指西晋和东晋两个朝代。两晋上接三国,下启南朝,是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东晋以玄言诗最具代表性,总体成就不高,但从中孕育发展出山水诗这一重要题材。西晋文学的特点为“清靡”和“繁缛” ,“清靡”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西晋文学作品缺乏骨力,也就是 《文心雕龙》 所谓 “力柔于建安”;二是指西晋文学较之先秦两汉,作品的厚重感减少了。“繁缛”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彩华丽,注重雕饰; 二是描写变得繁复:三是语言趋向骈偶化。
第一节 张华、傅玄与晋初之风
张华、傅玄是西晋初年上层文人的代表,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对晋初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作为一代文坛领袖的张华
张华(232-300),字茂先。作为当时地位较高的文臣,张华对西晋文坛很有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仅限于创作方面。张华十分注意延揽人才,得到张华大力推荐的最著名的文学家当属陆机、陆云。张华地位很高,又乐于奖掖后进,当时很多文人也都愿意与他交往,张华的文学思想也通过与其他文学家的交流间接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2、傅玄的乐府诗成就
傅玄(217—278),字休奕。傅玄文学创作主要成就在乐府诗。傅玄的乐府诗创作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故事乐府诗的创作。傅玄多取材于著名的、广为流传的故事而非现实生活。②女性题材作品丰富。
第二节 陆机、潘岳、张协与太康文学
文学史上一般认为“太康之风”或“太康文学”指代西晋统一后的前中期的西晋文学和文风。
1、太康之英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与弟陆云并称“二陆”,是西晋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对诗、文和文学理论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陆机的诗文辞藻繁复,析理精深,更典型地代表了西晋文风繁缛的一面。
2、潘岳的诗赋
潘岳(247-300),字安仁,与陆机并称“潘陆”是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岳文风清绮、辞藻流丽,善于将感情注入景物描写,善写哀亡伤逝的主题,更典型地代表了西晋文风清靡的一面。潘岳最擅长的乃是叙写悲情,尤其善于通过清冷色调的景物描写来衬托生者对于逝者的哀思。
3、潘陆异同
潘岳、陆机同为太康文学的代表,但文学创作又各有优劣。陆机的长处在于才华过人、遣词无碍,对各种对象都能描写得淋漓尽致。潘岳的作品累句很少,情辞较为相称,但表现对象没有陆机广。
4、巧构形似之言的张协
张协,字景阳。张协的诗歌很有特点,善于描摹事物的外形,张协诗注重锤炼字句,在西晋诗人中较为突出。
第三节 左思与寒士文学
左思(250?-305),字太冲。西晋著名文学家,出身下层。左思的作品与西晋太康文风有显著不同,其《咏史诗》笔力遒劲,抒发了下层文人对现实的不满,是寒士文学的代表。
1、风力超迈的《咏史诗》
左思文学创作成就很高,主要在赋与诗歌,其代表作《三都赋》也是古代都邑类大赋的顶峰之作。《咏史诗》是左思最重要的诗作,抒发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其中包含了左思对自身遭际的感慨。左思表现主题有两个侧重点,一是直接抨击门第观念和对社会下层人才的打压,二是借用史来大力歌颂历史上出身下层或沉沦下僚的著名人物。左思的诗歌不尚词采,饱含慷慨之气,笔力遒劲,在西晋诗坛独树一帜,成就突出。与以往的表现“寒士不遇” 主题的作品相比,左思的《咏史诗》有很多突破。首先是第一次用组诗的形式明确地表现这一主题。其次是第一次将咏史与咏怀相结合,诗歌中的史实都经过作者的熔炼,咏史不再是单纯叙述历史,而是将歌咏史实与主观抒情相统一。在此之后,咏史和咏怀相结合成为咏史诗的常见写法。这些都是左思《咏史诗》的价值所在。在左思之后,“土不遇” 成为古代诗歌的传统主题之一,南北朝时期最能代表这一文学传统的诗人是鲍照。
2、寒士文学传统
形成过程:寒士文学传统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有特色的一个现象。春秋时期,“士”阶层开始崛起,其中包括文士和武士。他们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有政治理念或信仰,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识和人格意识。战国时期,方士(遵崇神仙思想而推奉方术之士)、隐士、谋士、纵横家(战国时期以从事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为业的谋臣策士组成的一个学派)等大量出现,士阶层的思想也更趋复杂,他们上干诸侯、平揖公卿,朝秦暮楚、去就自由,在各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普通的士很可能以极快的速度取得地位较高的人的信任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像苏秦、张仪、荆轲、冯谖等都是如此。秦统一之后废除分封制,士阶层的作用变得不那么重要。汉武帝之后,国家的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加强,出身下层的士走向上层的道路也越发单一和狭窄。东汉之后,察举也逐渐为高门大族控制,举不符实,而下层有抱负的士人才能无法施展。于是,两汉出现了“士不遇”的文学主题。董仲舒有《士不遇赋》,司马迁有《悲士不遇赋》,表现下层士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或对现实的抨击。寒士文学开始形成。寒士就是对古代下层士人的一种通称。在寒士文学作品中作者站在下层士人的立场,往往明确肯定自己的寒士身份,同时体现出士人的视角,表现士人阶层或者下层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作品的中心形象是出身下层的士人,可以是作者自己或他人、古人。作品出发点往往是寒士怀才不遇,寒士文学与“士不遇”主题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两晋时期,寒门士人的仕进之路更为狭窄,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 •刘毅传》)的现象。很多文人以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沉沦下僚的不满。左思的《咏史诗》是这一时期寒士文学的典型代表。
第四节 东晋文学
东晋文坛受到玄学影响深刻,直接导致其玄言诗的盛行,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山水描写的萌芽,为南朝山水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1、坎壈咏怀的郭璞《游仙诗》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郭璞的《游仙诗》和玄言诗有根本的不同,《游仙诗》侧重写高蹈隐逸、写神仙世界的美好,从郭璞的生平看,其主导思想仍是儒家思想,从作品内在精神上看,郭璞的《游仙诗》和曹操的《游仙诗》是一脉相承的。郭璞的《游仙诗》辞藻清丽,富于形象性,在盛行玄言诗的东晋诗坛独一帜,《文心雕龙•明诗》说“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指出了《游仙诗》在当时的独特地位和成就。
2、玄言诗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文学也受到了影响,到了东晋,玄言诗开始盛行。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其所阐释的“理”也基本限制在《老子》《庄子》的范围内,诗歌主题相对单一。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有孙绰和许询,在当时影响很大。
玄言诗的积极影响:
① 玄言诗为山水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玄言诗人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他们往往在自然山水中体味道的玄妙,因此玄言诗中出现了不少描写山水的诗句,这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
② 玄言诗对言外之意的追求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趣味:自魏晋玄学形成时期以来,言意之辦就是玄学的重要论题,“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玄学义理深入人心,文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也注意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尤其是体会其中蕴含的理趣。
③ 玄言诗为说理诗写作提供了创作经验:东晋玄言诗盛行,注重说理,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较为罕见的现象。虽然玄言诗本身的成就不高,主题单一,但却是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为后来的说理诗写作提供了创作经验。
3、山水题材的初创
玄言诗萌芽于东晋。玄言诗人把山水登临看作是体味自然造化的途径,因而玄言诗中已出现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句子。东晋时期,诗人开始重视山水本身的描摹,突破了玄言诗加在山水审美之外的玄理意味的束缚,成为南朝刘宋诗人大量摹山范水的先声。因此,南朝刘宋诗歌发展的主要特征为:玄言诗退出诗坛,山水诗开始盛行。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与文学写作
1、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寻阳柴桑(今属江西九江)人。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对其自身理想化的影响陶渊明生平经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主要过着耕读生活,在这一阶段中陶渊明遭逢家庭的衰落变化。
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在这期间陶渊明多次出仕与辞官,主要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为实际的生活所迫,也为自己未实现的政治理想,陶渊明产生了这种犹豫徘徊的情况。
四十二岁到六十三岁,陶渊明终于下定决心归隐,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去世。
陶渊明生活在玄学大兴、佛脚思想大肆汇入的时代,儒、释、道思想交汇,陶渊明的思想与其时代的是相契合的,与当时的玄学风气、名士风气是相一致的。
2、纯任自然的思想
玄学,即玄远之学,东晋时期,玄谈名士往往耽于玄思,留意有无、言意、形神、自然与名教等形上的思辦;在现实中则崇尚不以物累形、超脱物外的生活姿态。此时的山水仍止于观赏对象的层面,山水与诗人仅是欣赏和被欣赏者的关系,主客的关系。
玄风在文学上的影响:既有使之“理过其群,淡乎寡味”的一面,也有将玄言诗引向山水,生发出山水诗的一面。
陶渊明不仅秉承了崇尚自然的玄学风气和名士风流,而且“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陶洲明的世界里,自然不再仅仅是山水,而是诗人自身也生活于其中的田园,陶渊明把自然与人已融而为一,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 者,事物自身之本然,即非人为的、本来的样子,亦即“真”。陶渊明的“任真”,也就是纯任自然,就是要泯除世俗社会加于自身的一切异化的、虚伪的东西,回归“真我”。“真”在陶渊明不仅是一种人格美、艺术美,而且已升华为一种境界。
纯任自然的陶渊明既有同于时人的名士风流,又有异于时人的拔俗性情。崇尚自然是魏晋名士风流的共同点,而陶渊明的“自然〞性情中又有“守抽”“抱朴”的特点。
3、陶渊明的人格与文风
真、拙、朴对陶渊明的写作和文风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诗歌处处展露的是他真实的生活。陶渊明用平淡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意韵,正所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与苏辙书》).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
陶渊明的诗句发自内心,从她的真性情中自然流出,,绝无半点虚假和矫情,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 虽然陶渊明的诗“冲澹深粹,出于自然”(杨时《龟山语录》),却并不意味着遣词造句上的随意,事实上,他的诗用字用词非常注意锤炼,只是锤炼得非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而已。
陶渊明超越时代的文风: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文风格与东晋玄言诗人倡导的清淡文风有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他又是超越了时代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后期至刘宋之初,正是各种思想交汇融合又相互冲突的时代,玄学思想固然盛极一时,但陶渊明没有选择老庄式的超然逃世、离群索居;佛教渐渐兴起,他也没有选择离妻弃子、皈依空门;他更没有积极人世,加人追逐功名利禄的行列。儒、释、道思想对他都有 影响,但都不能完全笼括陶渊明独特的性情。他选择的是回归田园,在田园中舒展人性的本然,享受天伦的亲情、友朋的欢笑,以及劳作的辛苦、收获的喜悦。陶渊明的生命安顿之地是田园,不是山水;他对人间的挂怀又摒除了使人异化的功名利禄,而返归人伦日用的真朴纯净。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
1、陶渊明的艺术境界——田园
述写行役的诗歌多为陶渊明归田之前的作品,但在每一首行役诗中,作者都表达了退隐的志趣,田园是陶渊明精神安顿的理想处所。田园在陶渊明的世界里既是可亲可感的劳作栖息之所,也是诗酒耕读的理想寄托。陶渊明不仅亲自参加劳动,并第一个将躬耕甘苦写人诗中,更重要的是他以其独具的素心和超凡的诗笔,谱写出唯有在无弦琴上方可弹奏出的大音希声的至境。他不追求“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空寂禅趣,惟其诗中有人,所以不可超越。陶洲明把自己在田园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写进了诗中,他的诗是生活化的,他的生活也是诗化的。田园的宁静、质朴、纯粹,与“人间”的喧器、黑暗、虛诈形成鲜明对比,其本身已被陶渊明视为一种理想境界。
2、咏怀与咏史
陶渊明的诗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写他的所感,即咏怀。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之际,政治环境不乏险恶之处,所以他的有些咏怀诗也像阮籍一样,“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陶渊明的咏史诗多写闲居读书的所思所感,其中也颇有些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3、友情与亲情
田园生活中除了农作和诗文自娱、啸咏畅怀之外,也少不了亲朋交游和天伦之乐。陶渊明的伟大,绝非是因为他不食人间烟火,而正在于他不离人事人理,符合人性人情,道出了人类共同的感受、困惑和愿望。陶渊明与朋友的赠答诗体现仁厚古风的特点,他的诗中也时常有亲情的流露。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多样,风格也是多样的,他以其真率质朴的如椽巨笔,不仅为诗坛开辟出田园的领地,更为后世描绘出真实的人生场景。
第三节 陶渊明的文
1、《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最终归隐时的作品。
“归去来”乃六朝习语,即归来之义。
2、《桃花源记》与《闲情赋》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世界。“桃花源”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人们的理想寄托。陶渊明说出了人类共同的愿望:对和平、自由、宁静的向往,这也是他描绘的田园以及桃花源的恒久魅力之所在。
《闲情赋》是陶渊明作品中极为特殊的一篇,借汉末以来闲止类题目表达情爱,笔致浓丽。《闲情赋》如历来的辞赋都是“劝百讽一” 一样,陶渊明这篇赋也是假防闲之托词,极写男女情好。
第四章 南朝文学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谢灵运是东晋南朝第一个大规模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成就卓越,受他影响,南朝出现大量山水诗作,使描写山水景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谢灵运是东晋南朝最著名的山水诗人。
1、山水诗传统的建立
东晋时期,山水诗开始萌芽,出现了单纯描绘山水景物的诗句,并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成为当时诗坛风气变化的标志(代表人物:殷肿文、谢混),此后,出现了山水诗的代表人物谢灵运,山水诗最终在他手中形成。谢灵运的成就离不开谢氏文人对其的影响,如谢混,其祖父谢玄为其留下大量财富、士地、奴仆和在会稽附近的大片庄园,这些都为谢灵运探奇寻幽、游乐山水提供了便利条件。谢灵运在游赏山水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以纯客观的态度描摹山水景物,力图通过语言再现山水景物的形状、颜色、情态等外部形态特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2、“初发芙蓉”的诗风
谢灵运的诗以大量描摹山水景物为主要特色,其艺术成就也集中在这一方面。谢诗的写景追求形似,因此诗中的景物描写非常细致。但即便极力雕琢,用语言描写完全还原山水景物的外部特征仍然是极为困难的。诗人不得不在五言诗句中容纳大量对景物细部特点的勾画,有时甚至使用自己创造出的语词,因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有时会存在生硬、拗口的缺点。但由于谢诗写景主要使用白描手法,很少用典和过多的粉饰,仍能给读者以清新明丽的感觉。
3、写景与说理
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特点就是写景之后通常会加上玄言的结尾,虽然谢诗的说理成分不仅出现在结尾,但以玄言结束全诗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前写景后说理,是谢诗的典型结构。因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呈现出“山水加玄言”的固定模式,
谢灵运山水诗的缺点:谢灵运追求语言的描绘与景物的形似,因此谢诗中的景物描写是纯客观的,它的缺点在于写景中不带有作者的感情。由于景物描写中看不出作者情感发展的 内在线索,它与之后的说理也就成了不相干的两个部分,缺乏交融的契合点。因此,谢诗中的玄言结尾往往成为全诗的负累,接在写景之后生硬而不自然。
谢灵运的山水诗对南朝文学影响很大,同时,谢灵运在诗中开始大规模地模山范水,对山水景物进行细致的描摹刻面,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和修饰,这也影响到后来的南朝诗人,因此说谢灵运是南朝诗风转变的开启者。
第二节 鲍照与大明、泰始年间文学风貌
大明、泰始年间是刘宋后期的代称。
1、俊逸遒丽的乐府诗写作
鲍照(415?-466),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属山东)。  鲍照的诗歌以乐府诗水平最高,最能代表他的创作成就,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鲍照的诗歌中毫无保留地抒发了自己不得志的孤愤之情和不平之气,感情奔放,情绪高亢,词采瑰丽,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
2、用典使事之风的兴起
东晋南朝文人大都有较高的学养,如谢灵运、颜延之等等。到了刘朱时期,文坛逐渐摆脱了玄言诗 “篇体清淡〞的风气,转而追求雕琢词采,开始注重典故的使用,使典用事之风兴起。刘朱初这种文风的代表有傅亮,史书说他 “博涉经史,尤善文词”。傅亮的文学成就主要在应用文写作方面,后来以善用典故著称的文学家任昉就直接受到他的影响。到了大明、泰始年间,这种文风以颜延之、谢庄最有代表性。颜延之的诗有使典过多的问题(用典过多、雕琢过分),形响到诗歌的形象意境的创造,因此,他的诗歌成就不如谢灵运那么高,但是他也有一些摆脱典故词采的束缚、较好抒发感情的作品,如《北使洛》《还至梁城作》《五君咏》,是其代表。这也是注重用典的作家常见的一种缺点。
第三节 谢朓与“永明体”
“永明体”的产生;南朝诗风在刘宋后期出现了第二次变化,逐渐趋向新巧细密,注重对偶。到了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终于出现了清新流畅、讲求声律为特色的新诗体 “永明体”。“永明体” 的诞生是以刘宋后期以来诗风的变化为基础的。
“永明体”的最大特色:人为的、有意识的对诗歌语言的声律作出规定,它的出现为后来近体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永明体”发展的意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标志着近体诗时代的开始。
1、“新体诗”的理论
佛教传入中国和佛经的翻译促进我国音韵学的产生,在“永明体”产生之前,中国古代音韵学已有了初步的发展。“永明体”声律论的提出,是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而四声的发现,又是以汉末以来音韵学的初步发展为基础。南齐时期,产生了许多关于四声的著作,在四声研究基础上,沈约等人提出了音律规定的理论,成为“永明体”诗学的核心。 就“永明体” 声律的规定本身来讲,无疑是不成热和过于苛细的,连“永明体” 的代表作家沈约、谢胱等人也不能做到完全遵守,这样死板细致的规定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过多的束缚。在沈约等人刚提出声病理论的时候,就遣到了一些批评。但从文学发展来看,“永明体〞声律理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使掌握音节调配的规律和自觉进行音节搭配成为可能,为近体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2、“永明体”诗人创作实践
“永明体”诗人创作实践 “永明体”诗人指的是永明年间活跃的一批诗人,他们自觉地运用四声规律、用人为制定的声律规范约束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他们对新诗体的尝试和诗歌主张的提出集中在永明年间。“永明体”,代表诗人有谢胱、沈约、王融。“永明体”诗人在诗歌有比较一致的见解,诗歌风格也比较接近。因为受到人为声律规定的束缚,“永明体” 诗歌篇幅普遍不长,音节和婉流畅,词句清丽。
3、谢朓与“新诗体”
“新体诗”指的是古体诗到近体诗之间的过渡形态,由于永明声病说(“四声”“八病”说)的出现,“新体诗”才能产生。从体裁特征来讲,“新体诗”与古体诗最大的不同,在于对诗句声律作出人为的规定,这也是“永明体”诗最突出的特点。另外,在“新体诗”中,还要求诗句之间的对偶。广义来说,从“永明体”诗人的一些创作直到近体诗定型之前的一些作品,凡符合上述特征者,均属于“新体诗”的范围,而“新体诗”的创作,则是从“永明体”诗人开始的。 “永明体”最杰出的诗人是谢朓,他也是齐代新体诗成就最突出的诗人。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陈郡谢氏,与谢灵运同族,被称为 “小谢” ,也常与谢灵运并称 “二谢”。谢朓的诗清新秀丽,音节和婉,具有“永明体”诗歌的共同特征。他的诗写景细腻,在谢灵运之后把山水景物题材诗歌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与谢灵运相比,谢朓新体诗中的写景更为自然流畅,情景交融、诗意连贯,没有谢灵运山水诗语言生涩的问题,也少有谢灵运诗中常常出现的情景脱节的现象和玄言结尾。谢朓还有一些小诗,五言四句,清新秀丽,含蓄委婉,形制和风格都与后来唐代的五言绝句非常接近,对后来诗人影响很大。谢朓是南朝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对唐代的诗人更是影响深远,李白也对其极为推崇。
永明新体诗的兴起是南朝文学史上的大事,它直接促成近体诗的形成,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4、齐建武年间“永明体”诗风的转变与古体的兴起
文学史上所说的齐建武年间是指南齐后期。
南齐前期,这些文人在萧子良(文惠太子的弟弟竟陵王萧子良对永明体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周围,受到佛教影响,进行很多讨论声律的活动,这些促进了“永明体”的诞生,建武年间,“永明体”文学集团风流云散,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也都发生了转变,重要诗人的诗风也发了改变,永明末年的政治斗年,“永明体”代表作家们都或多或少地卷人其中。在这之后,他们的仕途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了他们诗作的风格、情调和唱和的形式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在永明年间,文学集团的活动是推动“永明体”作家创作的最大动因。也体现出较为一致的诗学追求,如讲求声律和谐、对偶工整、用典平易等等。而经过了永明末年的政局变幻,他们的创作更多地体现出个性,不再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声律技巧方面。在永明年间,这些诗人的很多创作(如同题的味物诗)有提高写作技巧的作用,但作品格调不高,内容贫乏。而建武时期之后诗人的真情实感更多地灌注于作品之中。从题材上看,由于沈约、谢胱等均遭外放,山水行役题材诗歌的比例要高于永明年间。从体裁来说,这一时期诗人的作品都多少突破了“永明体”声律、对偶的束缚,呈现出向古体回归的趋势。
总体来说,建武时期“永明体”作家的创作呈现出向古体回归的倾向。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古,以谢朓的山水诗为例,他的古体长篇山水诗无复谢灵运的奇崛,而更为平畅,这其中自然有永明体的遗韵。建武时期的创作丰富了“永明体”诗人的诗歌风格,也为古体诗注入了新的因素。
第四节 梁天监、普通年间文学
梁天监、普通年间指的是梁朝前期(502-527)
1、以萧统为中心的诗学理想与写作
萧统,梁武帝萧衍的儿子,喜好文学,萧统及其身边的文人编辑了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萧统主张文学作品既要“丽”又要“雅”,就是具有形式美的同时要符合雅正标准。萧统主张文学作品要“典”,要“文质彬彬”,实际上还是儒家正统的文学观,这其中有他作为太子的身份地位原因。这种文学观相对来说较为保守。但萧统同时强调“丽”的一面,对文学的形式美也有较高的要求。南朝以来,文学形式技巧不断发展,文词日趋华丽是发展趋势,萧统的文学观也是这种趋势的反映。
2、何逊与吴均
何逊和吴均是梁朝前期最重要的作家。
何逊(472-519?),字仲言,是刘宋著名学者何承天的曾孙。何逊的诗清雅宛转,不尚辞藻,对仗精巧,音韵和婉,比较接近谢朓而稍显平弱。何逊最擅长写赠别和行役题材的诗歌,诗歌中描写多带有冷清的色调,很好地烘托出了全诗的气氛。何逊的诗歌还有写景状物精巧细密的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
吴均(469-520),字叔庠。在齐梁时期,吴均是一位较有创作个性的作家。齐梁时期的文学创作以趋向华丽精工为主流,对形式技巧要求很高,而吴均为文清拔有古气,他的诗歌以边塞题材最为擅长,是鲍照之后南朝最重要的边塞诗人。吴均并没有真正到过北方的边塞,他的边塞诗多是乐府诗,继承了古题乐府中边塞题材作品的风格,清新峻拔,情调慷慨,在当时的诗坛独树一帜。
第五节 萧纲与宫体诗
1、宫体诗起源与发展
宫体诗起源于刘宋时期鲍照、惠休的写作,后经“永明体”而扩大,沈约、谢朓等人还写过很多咏物诗和一些艳情诗都促进了宫体诗的发展,后来,徐摛、庾肩吾、萧纲等人在此基础上变本加厉,更加强调诗歌形式的美而忽略其内容的充实,加以他们的生活范围本来就很狭小,因此题材多为咏身边事物、描写女性体态,最终形成了宫体诗。
2、萧纲对宫体诗的提倡
萧纲的诗歌诗歌观念:
① 提倡新变;
② 强调诗歌的独立性。
这实际上是南朝“文笔之辦”的发展。在萧纲之前,一般认为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文”的代表文体就是诗和赋,特别是诗, “笔”则包括各种应用文。因此也有人以“诗”与“笔”对称。萧纲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强调 “诗”的独特性。与萧统的文学观相比,萧纲对文学自身特征的认识更为深刻。
3、“徐庾体”
在梁后期,宫体诗大行其道,文坛上又出现了“徐庾体”的称呼。“徐庾体”与“宫体”特点上是一致的:语言华丽、对偶精切、用典繁密、音韵和谐.。所不同的是,“宫体诗” 是对有这一特点的诗歌的总称;“徐庾体”则是指有这一特色的文章。
从思想内容上看,这类文章没有什么价值;但从形式上来看,“徐庾体”将文章形式技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体现在文章的骈俪化方面,广为以后的作者取法。这些技巧如果用于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则将产生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作品。
4、宫体诗的评价
① 内容:从题材内容来看,宫体诗描写范围比较狭窄,数量最多的是咏物诗和描写女性的作品。咏物诗多咏身边细物,以铺排词藻典故为主;女性题材的作品则多客观描写女性的外貌、情态、体态等,有将女性物化的倾向。宫体诗在内容和格调上的缺点是明显的,范围狭窄、格调不高,甚至个别作品格调低下,艳情描写露骨。但也应看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宫体诗第一次大规模地描写女性的容貌、体态等外在美,萧纲本人论文也有重情的倾向,这些是宫体诗对诗歌传统的突破。
② 形式:宫体诗进一步发展了自“永明体”以来对诗歌音韵和对偶的重视,对偶精工、语言华美。从形式技巧上看,“宫体诗”为古体诗向近体诗演变积累了大量经验,是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六节 南朝的骈俪文风
1、宋代诸家文风
晋宋易代之初,傅亮以骈俪文辞,施于表、策、文、诰,堪称一时大笔手,后颜廷之(384-456),字延年,刘宋著名文学家,以及谢灵运、鲍照、谢庄等众家并出。颜廷之在诗、文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和谢灵运并称“颜谢”。鲍照文风与其诗风接近,在“善制形状写物之词”“贵尚巧似”上,与谢灵运差近,而文气驱迈,调急韵险,颇多不平之气。
2、齐梁文风的新变
在“永明体”兴起的时代,也有一些创作风格不同的文学家,以江淹和任昉为代表。江淹年辈与沈约接近,早于谢胱,诗歌成就不高,长于模拟,有拟古《杂体诗》三十首,诗风古雅,与鲍照并称“江鲍”。代表其文学创作水平的有《恨赋》《别赋》,是南朝抒情赋的代表作。
任昉年辈晚于江淹,与谢朓相仿,是“竞陵八友”之一(永明文学代表作家“竞陵八友”:沈约、谢眺、任肪、范云、王融、萧衍、萧探、陆捶)。诗歌由于用典过多风格古涩,成就不及沈约、谢胱等人。骈文技法高超,与沈约并称“沈诗任笔” 依法傅亮,长于用典,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骈文写作上。代表作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 《弹奏刘整》等。后者与孔稚主的《北山移文》,皆是游戏文字, 而诙谐别致,自成一格。
其后宫体诗起,作者皆趋轻艳,这方面萧纲、徐陵可为代表。萧纲《眼明囊赋》云:“尔乃裁兹金镂,制此妖饰。缉濯锦之龙光,翦轻羁之蝉翼。杂花胜而成疏,依步摇而相逼。明金乱杂,细宝交陈。”珠光宝气,铺锦列绣,令人眼花缭乱,确乎艳丽绝伦。富艳难宗,轻柔曼妙,与其宫体诗如出一辙。
后徐陵的《玉台新咏序》将这种轻艳的文风发挥到了极致,文章抽红对白,藻绘己极,而音韵协和,已略具骈四俪六之形式,可以说是骈文形式美上的一个顶点。
3、山川之美与骈文丽指
与注重形式美异趣的,是当时描写山川景物之美的文章。这类文章多见于友人之间的书信,如吴均的《与朱(一作“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等。
吴均的骈文较有特色,尤以写景著称,他以刻画山水著名的书信有 《与施从事 书》《与顾章书》等,而《与朱元思书》 更是历来传通的名篇,这便是时人谓之“吴均体”者,其特点是“清拔有古气”。所谓 “古气”,似指贯注于文中的自然疏荡之气,一气呵成,读来令人不觉其骈俪。
骈俪之文,讲究偶对使事、群藻华美、韵律协畅,本来极易流于纤巧。补救之法,正在于文气的费通,让人骈而不觉其骈,文骈意散,方为妙手。山川美文正是在于做到了“气韵天成”(“气韵幽娴,风神散荡”“纯任自然”之义),且能出之以清新而不事雕绘,才能令人激赏,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第七节 《文选》与《玉台新咏》
1、《文选》成书与当时文学的编集及写作
《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静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诗文总集,也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的编集成书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总集编纂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是文学的独立和文学创作的兴盛带动了总集的编纂在魏晋之后日渐盛行,先是别集的大量涌现,紧接着促成了总集编纂的历史要求;其次总集的编纂有辨析文体的目的,称为“流别”,也是出于指导写作的需要。
《文选》就是在魏晋南北朝大量总集编纂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文选》编纂之前,萧统也组织过门下学士编纂过几部总集,为其编纂总集积累了经验。《文选》中体例不一的问题也说明,《文选》的编纂极可能是萧统率领东宫学士经过多年酝酿完成的。
2、《文选》的价值
《文选》对后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一部诗文总集的范围,而是具有更为深远的价值。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收录、保存了唐以前哟修的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是后世任何一种总集所不可取代的。
① 萧统等人既能广泛吸收前人与当世的文学理论之精华,也能总结自己 圣年来编巡诗文集的经验,使《文选》的编繁体例成为后世,总集编繁的典范。
② 《文选》之所以在传统社会经久不衰,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保留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作品,这也是其作为选本价值的体现。
③ 《文选》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隋唐开始,研究《文选》 就己成为一门专学,称“《文选》学”。
3、《玉台新咏》的编纂与宫体诗的关系
《玉台新咏》是在《文选》之后,由徐陵编纂的一部诗歌总集。《文选》和《玉台新咏》都产生在南朝梁时,分别由萧统和萧纲兄弟二人所主持。前者是诗文总集,后者只是诗歌总集,二书的选录标准和文学思想都全不相同。《玉台新咏》收录从西汉以来历代有关女性题材的六百六十多首诗歌,是宫体诗人艳体诗写作思想的反映。
4、《玉台新咏》的价值
① 《玉台新咏》是古代集部文献中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许多作品是《文选》以外所仅存者,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曹植的《弃妇诗》、庾信的《七夕诗》等,亦赖《玉台新咏》的收录才得以保存。即使是那些受到后人非议的宫体诗,作为一个时代文学风尚的产物,《玉台新咏》 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历史,提供了真实的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② 《玉台新咏》专收女性题材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围绕预定的主题题材选诗的诗歌选本。 《玉台新咏》诗歌的性质以“言情”为主,此“情”专指男女之情或国情。
③ 《玉台新咏》对后世影响深广,历朝历代追摹仿效之作从未断绝,续作之书流传至今者众多,可见其影响深远。
第五章 北朝文学
第一节 北朝文学的草创期
文学史上所说的北朝文学,在时间上上承西晋,下开隋唐,自西晋灭亡至隋统一,地域上则包括了整个北方,是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北朝文学的草创期是指自西晋灭亡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十六国文学
“十六国”时期是指西晋灭亡至北魏统一北方,经过了一百二十年左右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北方(包括四川)先后出现过许多大小不一的政权,除汉族外,还包括匈奴、鲜卑、羯、羌、氏五个民族建立的国家,因此被称为“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争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导致文人无暇创作,书籍文章大量流失,被文学发展一度停滞。这段时间,中原地区的政权多由少数民族建立,汉人知识分子主要重心在治理国家和保住性命,留下的作品很少。凉州地区在十六国时期战乱相对较少,吸引文人聚集,成为北方的文化重心,北魏灭北凉后,许多凉州士人前往北魏都城平城,与北魏的文人多有交流,促进了北魏文学的发展。
2、北魏前期文学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汉化程度较低。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与汉族知识分子合作,439年北魏平定北凉后,凉州士人前往北魏都城平城,与北魏的文人多有交流,促进了北魏文学的发展。北魏前期文学水平不高,但保留了文学发展的因子。
第二节 北朝文学的发展和兴盛
1、魏孝文帝迁都后的北魏文学
49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大大提高了鲜卑统治者的文化素养,同时促进了汉文学创作在北魏的发展。
2、东魏、北齐文学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占据了相对富庶的关东地区,军事实力强于西魏,领土也大于西魏。不久,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在双方的对峙中,东魏、北齐长期占据者优势,北魏统治下的许多文士也留在东方。东魏、北齐的文学创作相承于北魏,且有进一步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迁都后北朝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北后期到北齐这段时间,北朝文学渐渐赶上南朝。
3、西魏、北周文学
西魏、北周的文学创作较东魏、北齐落后。
第三节 北朝文学的特征与成就
1、北朝文学的文体特点
形式技巧的完善是南朝文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对形式有严格要求的骈体文的写作也达到了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文章写作均使用骈体。而北朝则不同,散文写作始终占有重要位置,南北朝时期的三部散文代表作品均出自北朝,它们是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和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2、北朝文学的风格特征
《隋书》将北朝文学的风格特点概括为“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也就是质朴刚健、明白清新。
其原因有三个:一、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方的山河多为壮丽甚至是荒凉的。北方的自然风物无论作为感发作者意志的情感媒介,还是作品直接描绘的对象,都不可避免地给作品带来质朴苍凉的色彩;二、政治因素的影响。北方长期处于战乱、政权更迭和少数民族统治之下;三、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长期处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游牧民族的精神气质以及本身的文学和文化也会对汉族文人和文学产生影响。
第四节 庾信与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1、庾信的生平和创作
庾信(513-581),字子山,父亲是梁代著名文人庾肩吾。庾信早期作品带有典型的南方文学特点,风格清靡,文辞富丽精工,注重用典,诗歌题材主要有咏自然景物、咏身边的物品和女性有关的题材,有鲜明的宫体文学的印记,庾信早期作品形式优美,但题材范围狭窄、内容较为空洞。554年庾信出使西魏,后被扣留在北方,导致其心境和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庾信后期写出了许多感情充沛、感人至深的杰出作品,代表了他和整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庾信后期在北方虽受礼遇,但屈事敌国和异族的耻辱感和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始终伴随着他,而这些感情又不能公开地表露,因此他只有用文学创作来含蓄隐晦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对家乡的思念成了最重要的主题。他用在南方长期的创作训练出;来的纯熟的文字技巧,抒发滥满于心中的思乡之情以及其后隐藏的悲痛、屈辱、绝望、愤怒等种种复杂的情感,他后期的一部分作品达到了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情感与圆熟的写作技巧的完美结合。
2、庾信的创作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庾信是当时南方最优秀的文学家,他来到北方后,促进了西魏北周的文学和整个北方地区文学的发展,客观上也加速了南北文风的融合。庾信主观上没有融合南北文风的追求,但是客观上北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北方生活带给他的耻辱和悲痛,不可避免地使他的作品带有沉痛悲凉的感情基调,这些影响都导致庾信后期的创作融合南方文学的形式技巧与北方文学的刚健气骨,具有感人的力量。
第五节 南北朝乐府诗
南朝乐府从时间上包括东晋至陈五个朝代。
1、南朝乐府及其滋生的土壤
南朝乐府受到当时政治思想、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深刻,儒家思想控制松弛,贵族士人追求享乐,在生活于江南水乡相对安逸的城市生活的普通市民中产生的。
2、南朝乐府的内容及风格
南朝民歌的主要特征是表现恋情的各种情态和心态,有幽会失期的怨恨、家人反对的懊恼、别后的苦苦相思、负心汉的幽怨、小夫妻离别的俏皮对白、妓女的无尽心酸等,这些诗歌大都短小,多五言四句,是五言绝句的先声。
南朝乐府诗的另一风格特征是大量使用双关,如以“莲”双关“怜”,以 “丝”双关“思”,以布匹之“匹”双关匹配之“匹”,等等。这些双关语的巧妙运用,非常契合江南民歌活泼自然、含蓄婉约的风情。
3、《西洲曲》
《西洲曲》代表了南朝乐府的最高水平。诗歌以青年女子的口吻,描写其相思之情。全诗32句,基本上四句一换韵,以连珠格的修辞手法,蝉联回环,步步生花。
4、梁鼓角横吹曲
“梁鼓角横吹曲”是现存北朝乐府诗的主体部分,有《企喻歌》 《地驱乐歌》《折杨柳歌》等共计六十馀首,其中有少数民族民间的歌曲,也有曲调出自少数民族而歌辞由汉人拟作或改作的,还有一些作品的曲调属于汉魏旧曲。从东晋开始,北方乐歌陆续流传到了南方,而最终由梁代的乐府机关整理和记录,《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称这部分作品为 “梁鼓角横吹曲”,这些乐曲属于 “鼓吹”,即军乐,有一些很可能还正式使用过。
5、《木兰辞》和《敕勒歌》
《木兰辞》和《敕勒歌》是北朝乐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品。《木兰辞》保存在《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中,全诗描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过程,叙事完整,语言质朴清新,在回环往复中见变化,颇有民歌特色。
6、北朝乐府诗的内容及风格
北朝乐府诗虽然只存七十馀首,数量少于南朝吴声、西曲,但表现的题材却比吴声、西曲要宽,风格刚健质朴、语言直白,与北朝文学的总体风格相一致。其比较有特点的为以下三类作品:
① 描写武事的乐府诗。北方民族多勇武善战,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北方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因此描写战争及与战争相关的武器、马匹、武艺的民歌很多。
② 描写社会生活的乐府诗。北朝乐府诗中还有一些写到了社会的贫富不公。
③ 描写爱情的乐府诗。北朝乐府诗中也有许多描写爱情、相思之情的作品,但风格朴实泼辣,简洁直白。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产生及类型
1、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小说逐渐形成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主要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种类型。


魏晋南北朝小说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通常是以直录的方式粗陈梗概, 缺乏艺术的想象,也较少细部的描绘,故事的呈现是“点”式的,至多是“线性” 的,很少曲折、立体的呈现。人物刻画也都十分简单,即使有一定的性格塑造, 也比较单 ,没有展开。因此,从总体上看,此时期的小说仅初具小说规模,还不是成熟的小说形态,多数“作者”还不是像唐传奇那样有意地创作小说,而是搜集异闻趣事,还处于小说形成成熟的前期。
2、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写作观念与影响
写作观念:魏晋六朝时人更多发展了班固对小说肯定的一面,许多著名文人喜爱阅读小说,甚至参与小说的搜集整理与写作,如曹丕、陶渊明、曹植等。
影响:魏晋南北朝小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人物刻面、情节构思,以及某些细节描写方面,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唐传奇的许多故事就取材于魏晋南北朝小说。宋元以后的小说戏曲,许多都从魏晋南北朝小说中汲取营养。
第二节 《搜神记》与志怪小说
1. 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
志怪小说源起于神话传说,而神话传说又与传统的宗教信仰相关。神巫信仰是鬼怪故事盛行的一大根源,社会动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魏晋你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百姓时时濒临死亡,自然渴求太平安宁的生活,于是太平道、五斗水道等大行其道,佛教也因之广泛流传。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成为了志怪小说大量产生的土壤。
2、《搜神记》的宗旨与题材特征
《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作者干宝(?-336),字令升,祖籍新蔡(今属河南)。
据干宝自序,他写作《搜神记》的目的,是“足以明神道之不诬”,“游心寓目,而无尤焉”。“足以明神道之不诬”指的是干宝盲目迷信鬼神,而是有自己的思考;“游心寓目,而无尤焉”则意为潜心阅读,可以发人深思,修身律己就不会做后悔不该做的事了。
《搜神记》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坚贞爱情的歌颂,作者在叹惋生死不渝爱情的同时,也蕴含着对权贵阶层无耻行径的愤怒和鞭挞; 还有些故事描写主人公的侠义英勇,强烈的反抗和斗争精神感人至深,如《干将莫邪》。
3、虚构叙事的表现手法
《搜神记》 等志怪小说开始注意运用虚构的手法。对比《搜神 记》及其前后的志怪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在情节构思、人物描写和细节刻画等方面,虚构叙事在魏晋南北朝获得了较大进展,为唐“有意小说”开辟了道路。
第三节 《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
1、志人小说的时代背景
汉末吏治的腐败导致“清议”(指汉末魏初士人对时事和人物的品评,是当时知识分子参政的一种形式)的兴起,表现出以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的特点。后由于政治上的动荡,清议之风渐息,清谈之风滋起。清议与清谈最大的区别在于,清谈不再涉及政治和人品道德,而
以玄学议题为主要内容,所以也叫玄谈,其学术意味很浓,与现实政治渐远。清谈注重华丽的辞藻、优美的音调、沸洒的风度,也品评人物,但品评的内容不再以品行为主,而更多关注人物的仪态和风度。
志人小说便是在人物品评、清议玄谈的风气下兴起的,它们多为丛残小语, 或记言,或记事、记行,通过这些记录,展现一个人的风神气度和一时的风气 。
2、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又名《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刘义庆(403-444),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 。
3、《世说新语》的内容与写作特点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风流的总集,其记载基本上是真实的。其写作特点为:
① 对于自脱豁达、自然玄远的时代风貌,作者流露出无限的奖许和神往。
② 在德行、政事上推崇那些有仁爱之心、国家之忧的高尚人格。
③ 语言别具特色,括而言之,简而远也。
④ 长于表现人物的风情神貌。
⑤ 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复杂性。
通过虚实结合、以实写虚的笔法来展现人物性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30 15: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30 15: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30 15: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兽,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25-2-19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4-6 14:05 , Processed in 0.1262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